第三十三章 渡江戰役:宣告蔣家王朝的滅亡 1、1947年提出渡江作戰的構想

渡江南進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長期以來周密籌劃的戰略決策。最早在1947年7月,毛澤東就提出來了渡江戰役的戰略構想。1947年下半年,當他在部署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就考慮到部署已經進入魯南作戰的華東野戰軍第1、第4兩個縱隊(縱隊司令員分別為葉飛、陶勇,因此也叫葉縱、陶縱)渡過長江,直出閩浙贛地區建立根據地,以便把戰線進一步推向國民黨軍的戰略後方。

這年的7月23日,軍委在《對確保與擴大戰略主動權的軍事部署》的電文中提出,在劉鄧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陳謝(指陳賡、謝富治)南渡黃河挺進豫陝邊的同時,由陳毅、粟裕、譚震林率華東野戰軍主力留置山東(包括魯西南)「擔負整個內線作戰任務」,另以葉縱陶縱出閩浙贛,創立閩浙贛根據地。其步驟:第一步,進行整補和政治動員;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臨時根據地;第三步相機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臨時根據地;第四步,至閩浙贛目的地。為了加強這支部隊出擊後的領導,毛澤東還提出以鄧子恢、張鼎丞、曾山組成東南分局的設想,要華東局考慮。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是毛澤東獨具匠心布下的棋局,它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使人民解放軍由防禦轉為進攻。但是,全局中最關鍵的一著棋——向大別山地區挺進的劉鄧大軍,雖有陳謝集團進入豫西從右側輔弼,力量仍顯不足,在優勢敵人的圍追堵截下,還有被迫撤回的可能。

毛澤東經過再三考慮,在8月6日致電陳毅、粟裕、譚震林和8月7日致劉鄧並告陳粟的電報中,決定由陳毅、粟裕立即赴魯西南,統一指揮包括第1、第4縱隊在內的華野6個縱隊,組成華野西線兵團,進行直接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作戰任務。毛澤東估計,在劉鄧大軍向南躍進時,國民黨軍必然會以重兵追堵。在這種情況下,陳粟西線兵團立即尾隨敵軍南下,就可以從「反對方向鉗制敵人」,有效地掩護劉鄧大軍的挺進並在大別山地區立足生根。此電實際上暫時改變了7月23日要葉飛、陶勇率第1、第4縱隊分兵渡江南下的計畫。隨後,中央軍委正式決定:停止執行第1、第4縱隊渡江南下閩浙贛之計畫。

1948年1月上旬,從中原前線趕赴陝北中央的陳毅,同毛澤東在楊家溝見面了。這是他們隨著抗戰勝利而在延安分手後的第一次見面。毛澤東在同陳毅談到1947年7月以來的全軍作戰行動時強調:我軍作戰的性質已不再屬於「自衛防禦」,而是一種「革命的進攻」,是把戰爭的主要戰場推向蔣管區、以求解放全中國的作戰行動,所以叫「戰略進攻」。毛澤東指出:蔣介石已處於防禦地位。黃鶴一去不復返,他要回到戰爭初期那種形勢是不可能的了,今後是我們如何轉入江南、四川、兩廣的問題。

毛澤東在與陳毅的交談中,又一次說到南渡長江的問題。

1月27日,依據當時的戰爭形式,中央軍委電示粟裕:「關於由你統率葉、王、陶3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任務問題……有3個方案……渡江以後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敵20個至30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1年之久,沿途兜圈子,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使敵人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防不勝防。」電報上還說,渡江時間,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

此次提出的渡江計畫,最終也因條件不成熟而未能實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