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平津戰役: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 2、傅作義布「一字長蛇陣」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臨猗人。保定軍校畢業。原為閻錫山部屬。1930年參加閻、馮反蔣戰爭,任津浦線總指揮。1931年後曾任35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曾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和綏遠抗戰。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第8、第12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兼綏遠省、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剿總」司令。1949年1月底,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起義,對北平和綏遠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的深秋,傅作義指揮的部隊,還有60餘萬人。他的主力部隊4個兵團,12個軍,52個師,部署在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至平綏線的柴溝堡,1200多里的狹長地帶,以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唐山為重點,擺成了一字長蛇陣。

第一防區,為西翼張家口防區,包括傅系1個兵團,2個軍,7個師和2個騎兵旅。防區以張家口為中心,包括懷來、宣化、張北、崇禮、萬全、柴溝堡、懷安等城鎮。這個防區的指揮官第11兵團司令名叫孫蘭峰,是傅作義的心腹。孫率領兵團部和袁慶榮的105軍3個師和保安部隊,駐守張家口。傅系104軍軍部及其所屬3個師駐懷來。傅系王牌主力35軍3個師,由軍長郭景雲率領作為機動部隊,來往於北平和張家口之間,駐北平丰台,作為傅的保駕部隊。傅系總部直屬101軍之271師,駐守宣化。傅系騎兵第5旅和第11旅,駐守左衛、柴溝堡、懷安等城鎮。

第二防區,為總部所在地北平防區,包括傅作義的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李文的第4兵團和石覺的第9兵團。共有5個軍,14個師和1個騎兵師,25萬人馬。防區以北平為中心,包括北平外圍的懷柔、密雲、平谷、昌平、順義、南口、良鄉、涿縣、八達嶺、門頭溝、房山、通縣、固安等城鎮。傅作義的總部駐北平中南海。傅系郭景雲的35軍,原建制屬張家口的第11兵團,但該軍為機動部隊,駐丰台,來往於北平至張家口之間。傅系的騎4師和新31軍駐北平城郊區。李士林的101軍軍部和3個師,決定放棄保定移駐良鄉、涿縣地區。石覺的第13軍及其4個師,決定放棄承德,移駐通縣、懷柔、密雲地區,袁朴的第16軍軍部及其3個師,駐南口、八達嶺、昌平地區。

第三防區,為東翼津塘防區,包括蔣系侯鏡如的第17兵團,共5個軍,16個師。防區以天津、塘沽為中心,包括唐山、蘆台、漢沽、廊坊、楊村、楊柳青、寶坻等城鎮。第17兵團司令兼津沽防區司令侯鏡如率本兵團及段的87軍等部,駐守塘沽地區。津沽防守副司令兼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率領本部直屬5個師和林偉儔的62軍,劉雲瀚的86軍等部駐守天津市及其周圍郊區。黃翔的92軍軍部和鄭挺鋒的94軍軍部及其所屬共6個師,分駐天津之廊坊、楊村、楊柳青、寶坻等城鎮。

在具體兵力部署上,傅作義是煞費苦心的。他有意把蔣系部隊擺在北寧線,把傅系部隊擺在平綏線,一旦東北解放軍主力入關,蔣系部隊首當其衝,而傅系部隊在不利情況下,可以向綏遠逃之夭夭。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敵人在平津固守,還是從平津撤退,在蔣介石、傅作義和美帝國主義三者之間,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蔣介石既想讓傅作義固守華北,遲滯解放軍南下,又想把華北兵力全部南撤,鞏固江南防務,舉棋不定;傅作義也腳踩兩隻船,想看看形勢變化,平津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西逃綏遠,不得已時就向南逃跑,但又擺出固守的架勢,想撈取美援,擴充實力;美帝國主義看到蔣介石大勢已去,從援蔣武器中拿出一部分,直接供給傅系部隊使用,好讓傅作義固守平津,維護美帝國主義的利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