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平津戰役: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 1、毛澤東曾預想先閻後傅

消滅了東北衛立煌集團,解決華北國民黨軍的問題也就提前成了毛澤東考慮的中心問題。解決華北,主要就是消滅國民黨軍的兩個戰略集團,一個是傅作義集團,另一個就是閻錫山集團,解放北平、天津和太原等城市。

毛澤東原來預想是,先閻後傅(先打閻錫山後打傅作義),即先取歸綏,繼取太原,消滅閻錫山集團,在綏遠、山西解放以後,集中華北人民解放軍和東北野戰軍主力,奪取北平、天津,消滅傅作義集團。

為此,毛澤東決定在華北打3個戰役。

1948年秋天,命令楊成武以華北第3兵團為主力組成西進兵團,配合東北野戰軍消滅衛立煌集團,牽制傅作義集團不得出關東援,同時向綏遠進軍,解放了察哈爾和綏遠的大片地區,兵臨歸綏城下。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部署太原作戰,命令徐向前、周士第的華北第1兵團於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爭取於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第三個戰役就是平津戰役了。按照這一部署,在遼瀋戰役結束前兩天,毛澤東在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要求東北野戰軍除派先遣兵團兩個縱隊即行南下,進至薊縣、遵化地區休整待機外,「其餘在沈(陽)營(口)線戰鬥結束後,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於12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

1948年11月6日,中原、華東兩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7日,毛澤東根據各方面的情報,判斷傅作義集團有可能採取三項方針:固守平津;放棄平津,傅作義嫡系部隊撤回綏遠,蔣介石嫡系部隊撤至南京一帶;放棄平津,蔣介石和傅作義的部隊都向南撤。毛澤東考慮,如果傅作義採取固守平津的方針對我是有利的;如果採取撤退的方針,對我是利害各半,我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對今後作戰不利,因為平津敵人保存了下來,以後還得打。這樣,毛澤東就把指揮重心放到防止敵人撤退上,並開始考慮改變原定計畫,適時發起平津戰役問題。

通過權衡利弊,毛澤東提出了「抑留傅匪於(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的總方針,並著重強調「尤重在抑留傅敵於北平、張家口、天津、保定地區不使其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

為了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地區,毛澤東開始考慮華北第3兵團撤圍歸綏,首先集中華北第1、第2、第3兵團迅速攻取太原。對於攻太原,徐向前、周士第還於11月8日在給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提出增加兵力的建議。

然而,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根據毛澤東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就地殲滅的總意圖,對增兵太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停止攻擊歸綏是抑留傅作義集團的一個重大步驟,但僅此還不夠。11月15日,他們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建議「暫不攻太原」。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這一建議立即為毛澤東所採納,並於次日給太原前線的徐向前、周士第發電,徵詢推遲攻擊太原的意見。

第二天,徐向前、周士第複電中共中央軍委,表示完全同意暫不攻太原的方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