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淮海戰役: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勝利 10、成立總前委

西柏坡。

周恩來拿一個文件夾子朝毛澤東住處走著。文件夾子里有兩份文件,一份是淮海戰役戰情通報,一份是寫給劉陳鄧粟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譚為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及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

毛澤東批閱完這兩份文件後,接著又作了下列批示:……中原、華東兩軍,必須在現在地區作戰3個至5個月,吃飯的連同俘虜在內,我軍將達到80萬人左右。應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領導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位同志組織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5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其中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由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以上請恩來與朱德、少奇、弼時、劍英商議後電告劉陳鄧粟譚並中原局、華東局。

經過大家研究,一致同意毛澤東關於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及其參加人選的意見。周恩來並起草了致劉陳鄧粟譚及中原局、華東局的電報,來請毛澤東簽發。毛澤東看完電文後簽上:毛澤東1948年11月16日。

總前委在我軍歷史上還是首創。為什麼要成立總前委,據專家分析認為:

粟裕曾建議淮海戰役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央軍委採納粟裕的建議,令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當時的戰爭設想為:華野、中野互相配合,分別進行淮海、徐蚌兩個區域的作戰;中野的目標是牽制徐州以西的敵軍,以配合華野在徐州以東大量殲滅敵軍。

戰役發起後,戰爭形勢就顯示出錯綜複雜的局面。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擬訂了徐蚌會戰計畫,不僅徐蚌附近的敵軍紛紛向徐蚌靠攏,而且還從東北和華中戰場增調部隊增援徐蚌戰場,擺出了徐蚌決戰的戰略態勢。

為適應國民黨軍徐蚌決戰的戰略態勢,毛澤東制定了淮海戰役的作戰總方針,這就是:「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

隔斷徐蚌,必須攻佔宿縣。宿縣,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樞紐,也是徐州「剿總」通向京滬的門戶,國民黨徐州「剿總」在這裡存有大量武器、彈藥、被服和裝備等軍需物資,是他們重要的後方補給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隴海路被華東切斷以後,津浦鐵路徐蚌段即成為徐州「剿總」同南京政府統帥部之間陸上的唯一通道。我軍攻佔宿縣,就切斷了徐蚌線,從而置徐州劉峙集團糧彈兩缺、欲退無路的絕境。

因此,在華東野戰軍積極準備圍殲黃伯韜兵團的同時,毛澤東令陳毅、鄧小平率中原野戰軍1縱、3縱、4縱、9縱東出徐蚌線,進行徐蚌線作戰。以牽制徐西敵軍,從戰略上配合華野的徐東作戰。

與確定淮海戰役的作戰總方針,使淮海戰役從「小淮海」發展成「大淮海」一樣,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切斷徐蚌線,使中原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地位從戰略上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發展為從戰役上協同華東野戰軍作戰,即兩支野戰軍從戰役上組成一個整體。這是淮海前線總前委設立的重要基礎。

兩支野戰軍協同作戰,需要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這是淮海前線總前委設立的實際要求。

對於深諳古代兵法的毛澤東來說,是非常重視作戰時的統一指揮的。他認為,軍事指揮機構必須有核心,特別是幾個兵團協同作戰,完成同一個作戰任務時,這個核心就更加顯得必不可少。

戰爭規模的擴大,使毛澤東將支前規模擴大,要求「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區黨委統籌解決」(《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第230頁),戰爭的嚴峻性和持久性,使毛澤東認識到,必須組織一個全局的指揮領導機構,統一領導,統一安排,以保障後勤工作跟上戰爭的進程,保障戰爭的勝利。

也就是說,淮海前線總前委的成立,是淮海戰役勝利發展的需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