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淮海戰役: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勝利 4、蔣介石的「徐蚌會戰」計畫

1948年10月下旬,東北遼瀋決戰已近尾聲,國民黨在東北已經慘敗,國民黨蔣介石也看出了徐州大戰已形成一觸即發之勢。於是,他們決心加強徐州防禦。

10月22日,國民黨統帥部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作徐蚌會戰的準備。會議提出由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個「剿總」所屬部隊,並決定黃維12兵團出周家口,依情況策應徐州「剿總」或華中「剿總」作戰。

24日,蔣介石下達《對當前作戰之指導》的指令,要求徐州「剿總」取「攻勢防禦」,「鞏固徐州而確保之」;命令黃伯韜7兵團、李彌13兵團分別控制於阿湖、新安鎮、曹八集(今八義集)附近機動,遏阻華東野戰軍南進,並適時策應邱清泉2兵團、孫元良16兵團;命令邱清泉兵團機動控制於碭山附近,負責監視魯西南華東我軍之行動,並依情況與黃維兵團協力夾擊東進之中原我軍;命令孫元良兵團向宿縣、蒙城轉移,控制於蚌埠附近機動。蔣介石的指令對徐淮地區其餘各部均有要求,馮治安第3綏靖區應以主力控制於運河以西地區台兒庄、棗莊一線,擔任守備;劉汝明第4綏靖區應以主力守備商丘,一部掩護隴海路東段商丘至徐州段交通。徐州「剿總」應加強徐州、蚌埠、淮陰等地防禦工事,務期固守,以徐州形成機動兵團之核心。

24日後,國民黨徐州「剿總」按照蔣介石的指令調整了部署。這一部署是東起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到蚌埠,以徐州為中心,沿津浦、隴海路擺了一個十字架。國民黨軍認為在這一地區兵力充足,調動靈便,又有堅固工事,可以固守徐州以屏障京(南京)滬,進而伺機進窺中原。

據郭汝瑰回憶,10月29日,國民党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等人舉行會議,研究中原作戰。與會人員都認識到中原作戰是為了保障江南的戰略防禦,故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主張。但對守淮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主張以攻為守,即除留1個至2個軍堅守徐州外,所有隴海鐵路上的城鎮一律放棄,集中可以集中的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形成重點,作戰略防禦。無論人民解放軍由平漢路、津浦路還是取道蘇北南下,均集中全力,尋求與人民解放軍決戰。為了配合徐州的作戰,華中「剿總」必須以黃維兵團進出周家口附近。

第二種意見主張退淮河兩岸進行河川防禦。

研究結果,認為退守淮河南岸,而後則不便於向平漢路或蘇北方面機動;且人民解放軍打通隴海路後,向東西方向調動兵力,非常靈便,對國民黨軍隊更為不利。於是,會議決定採納第一種主張。(《郭汝瑰回憶錄》第323頁)

另據杜聿明回憶,11月3日,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副廳長許朗軒送給他的「徐蚌會戰計畫」,主要內容是(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淮海戰役親歷記》第8~9頁):

第一、方針

蔣軍為集中兵力於蚌埠附近,擊破共軍攻勢,達成「戡亂建國」之目的,著將徐州「剿總」所屬兵團及綏靖區各部隊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包括臨淮關、懷遠、風台間地區),佔領陣地,以攻勢防禦擊退對方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

第二、任務及行動

1.以某兵團之一部守備徐州、賈汪,掩護主力轉移。

2.各部隊行動:(1)新安鎮附近之第7兵團經五河、臨淮關附近轉進。(2)徐州附近之第13兵團、第3綏靖區經褚蘭、固鎮向蚌埠轉進。(3)徐州以西黃口、虞城附近之第2兵團經渦陽向懷遠附近轉進。(4)柳河、商丘附近之第16兵團及第4綏靖區經蒙城向海河街、風台間地區轉進。(5)總部及直屬部隊經津浦路向蚌埠轉進。

3.各部隊到達目的地後,應迅速佔領陣地構築工事。

杜聿明回憶的作戰計畫的內容,明顯的是第二方案的內容。

杜聿明此時在東北,對國民黨國防部討論的作戰方案有兩個是事後才知道的,並且明確說對第一方案的內容全無印象。而郭汝瑰的回憶是採納第一方案,送給杜聿明的卻是第二方案。

可見,所謂徐蚌會戰方案至11月3日送至杜聿明手中時尚未確定。

杜聿明還聽人說,顧祝同11月4日到徐州,5日主持會議,是根據第一方案的原則安排的,但並未當機立斷,及時實施。

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劉峙在徐州坐卧不安,連電向蔣介石告急。蔣介石此時才按第一方案下達正式命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