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荔北戰役:創造了平原作戰的經驗 2、毛澤東提出秋季作戰計畫

在澄合戰役即將結束之際,毛澤東與彭德懷就開始考慮西北野戰軍秋季作戰計畫。8月11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如目前你們尚有餘力,整編第38師等部又有殲敵機會,則可以休息數日後再打一仗,否則應即收兵休整若干天,然後再在渭北尋機殲敵。並強調指出:「渭北是產糧區,東起黃河,西至淳耀,正面頗寬,敵軍擺成一線利於我各個攻殲。在渭北專門打胡,隴東馬部不一定增援;若向西打馬,則胡必增援。在渭北再殲幾部胡軍,對於抑留胡部在陝不向中原進犯,又是一大利益。故我們認為目前一個較長時期,宜在渭北打胡,待渭北大體肅清或雖未肅清但已不好再打之時,即可集中全力打馬。」(《毛澤東軍一文集》第4卷,第559頁)

同日,彭德懷複電毛澤東並告賀龍、習仲勛。電報說:胡宗南以3個整編師出陝南、豫西及太原後,渭北地區國民黨軍守兵大為減弱,有利西北野戰軍於渭北殲敵。故改變原定入隴東作戰的計畫。澄合戰役後,部隊戰鬥情緒很高,但須補充消耗,消化俘虜,進行休整。目前天氣炎熱且臨夏季。「擬將新兵、俘虜,補入部隊,再整訓一月,9月下旬開始秋季攻勢。」同時,加緊新解放區鞏固工作。

8月12日,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發布西北野戰軍1個月(8月15日至9月15日)整訓命令。命令規定整訓的主要內容是:增補解放戰士和新戰士;提高與鞏固戰鬥意志;提高戰鬥員的射擊、投彈、土工爆破、排雷和超越障礙等戰鬥技能;提高幹部的戰術素養與戰鬥指揮能力,著重提高陣地戰和平原村落戰的技術、戰術水平。並劃分了各縱隊的整訓地區:第1縱隊位於王莊、羅家凹地區;第2縱隊位於甘井、百良鎮地區;第3縱隊位於合陽、露井鎮地區;第4縱隊位於澄城、永豐鎮地區;第6縱隊位於皇甫庄、楊家隴一線及其以東地區;野戰軍總部位於趙莊鎮附近。

為使全軍進一步做好秋季攻勢的準備,彭德懷於13日發出《擬十月初發動攻勢》的指示。指出:本年秋、冬兩季野戰軍繼續在渭北作戰,力爭在雨季後、嚴冬前,消滅胡宗南部4個至6個旅使胡部完全處於被動,以便明春集中全力尋求與青海的馬鴻逵部作戰。目前部隊極不充實,雨季行軍作戰兵員消耗大,攻堅訓練計畫亦未完成,故決從現在起整訓1個月至50天。爭取俘虜兵、補充新兵。待雨季過後,於9月底10月初開始秋季攻勢。韓城、合陽、澄城地區夏麥豐收,秋苗亦不壞,棉花產量頗大,是解決公款經費的一大源泉。人民對我軍親近易於發動,便於支援渭北作戰,減輕老解放區人力物力負擔。彭德懷建議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渭北工作委員會,率大批幹部前來開展新解放區地方工作。

15日,中央軍委複電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指出:「你們可作一個月休整計畫,9月15日完成。9月15日後如情況許可再延長若干天;如情況需要即可作戰。9月起全國各區均將有大戰,希望你們能配合。」

據此,西北野戰軍從8月15日起,在澄城、合陽地區進行了1個半月的秋季整訓,部隊補充了華北子弟兵及澄合戰役之解放兵;總結了澄合戰役作戰經驗;針對渭北地區地形特點及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進行了平原城鎮村落攻堅戰術和技術訓練(如爆破、克服地堡及巷戰等)。部隊戰鬥力大大加強,為秋季攻勢作戰做了充分準備。

隨著全國戰爭形勢的勝利發展,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基本成熟。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提出5年左右(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略任務。中央軍委確定人民解放軍戰爭第3年的作戰重心仍在長江以北,計畫全年殲滅國民黨軍正規軍115個旅(師)左右。其中賦予西北野戰軍的任務是殲滅胡宗南部12個旅(師)左右,牽制並削弱胡宗南集團,使之不能實行戰略機動,並要求西北野戰軍獨立擔負西北戰場的作戰任務。

9月13日至22日,西北野戰軍前委在陝西合陽縣雷家莊召開的第3次前委擴大會議上再次研究決定了秋季作戰方針等。前委書記彭德懷主持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

彭德懷在講話中指出:關於西北野戰軍作戰方針,仍然是前2次擴大會議所確定的基本方法,沒有變動。這就是仍然要繼續大量殲滅敵人,擴大解放區。目前,除新疆的6個旅不算外,胡宗南系統有22萬人,青海的馬鴻逵及寧夏的馬步芳共8萬人,加上保安旅等,西北國民黨軍兵力還有30餘萬。我軍除警備第4旅及地方兵團不計外,共有7萬人。敵我兵力對比仍為4.2:1。現在力量上我軍雖仍為劣勢,但我軍士氣高、戰鬥力強、人民擁護,而敵人則沒有這3個條件。敵人與人民為敵,處處是敵,處處害怕,內心恐慌。有這3個不同的因素,我就取得了戰爭主動權,而且能戰勝敵人,消滅敵人。又說:今年是繼續消滅胡宗南部的一年,現在我們確定秋冬兩季打胡宗南,決心今年不打青馬及寧馬,明年開春後再打,今年基本在渭北作戰。在這個地區作戰,軍火及糧食供給均比較便利。

關於秋季作戰的殲擊目標,彭德懷提出:先打整編第17師,再準備打整編第38師來援,爭取再消滅胡宗南集團4個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