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遼瀋戰役:鏖戰黑土地,奪取東三省 2、先打哪兒,毛澤東與林彪爭論了好幾個月

三年東北戰爭的戰火,首先在山海關點燃了,經本溪保衛戰、四平保衛戰、鞍海戰役、新開嶺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再經過1947年至1948年的夏、秋、冬季攻勢,東北野戰軍已無小仗可打,只能在長春、瀋陽、錦州3點上選擇大戰來打。此時,林彪的對手衛立煌是一員資格比陳誠更老的將領。

衛立煌總兵力此時為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加上地方雜牌部隊,共計55萬人。他採取「集中兵力,重點守備,確保瀋陽、錦州、長春,相機打通北寧線」的方針,在長、沈、錦3個地區集結了重兵,具體部署為:長春,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長官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10萬軍力駐守;瀋陽及其衛星城市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30萬兵力,由衛立煌直接指揮;錦州、錦西,15萬兵力,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冀熱遼邊區司令范漢傑率領。

這三塊都是硬骨頭,到底從哪一塊下口呢?林彪在雙城指揮所里反覆比較、思索。

此時,東北野戰軍當時已發展到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個坦克團,共70萬人。加上地方部隊33萬人,總兵力達103萬人。

毛澤東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全殲東北國民黨軍的戰略構想。先打哪?毛澤東與前線總指揮官林彪意見不同。是先打長春還是南下北寧線,先打錦州?毛澤東與林彪有著不同的意見與爭議,且一爭就爭了好幾個月。

當時,毛澤東在認真研究了美國的撤退建議和蔣介石的企圖之後,認為在東北戰場上應先打錦州,切斷東北國民黨軍與華北的聯繫,造成「關門打狗」之勢。

而林彪則認為錦州城防工事堅固,又有15萬重兵把守,恐又像攻打四平街那樣,久攻不下,形成膠著狀態,敵援兵再至,必造成被動。

林彪在4月18日致電毛澤東,提出到5月份先以半個月時間進行軍事教育和戰術練兵,然後集中兵力「攻長春和打援」的建議。同時建議華北軍區以主力一部進至承德、山海關地域配合作戰,鉗制范漢傑集團。

電報傳到西柏坡,毛澤東看後大為震怒,對周恩來說:「又是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看他是膽子太小,二月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多月了,還是這個態度,要不然我去東北算了。」

周恩來看了一會兒電報說:「主席,我看只能原則上同意他們的計畫,再次申明南下北寧線的重要性。」

毛澤東說:「也只好如此了。」

1948年4月22日,毛澤東同意了林彪先打長春的計畫。

5月下旬,東野以兩個縱隊和7個獨立師對長春進行了攻擊,殲國民黨軍6000餘人,佔領了大房身機場,但部隊傷亡也比較大。林彪發現長春國民黨軍遠比原來估計的強大,攻城部隊與長春守軍兵力對比不佔絕對優勢,攻打長春較困難。

6月5日,林彪就東北部隊行動問題向中央軍委提出3個方案:一是目前即正式進攻長春,但認為無把握,成功的可能性較小;二是以目前少數兵力圍困長春,封鎖糧食,主力到北寧線、熱河、冀東一帶作戰。但認為南下作戰除可能到處撲空,或因敵集中不好打外,糧食極為困難,同時長春之敵可能乘機逃回瀋陽,造成兩頭都無戰果的結局;三是對長春採取較長期的圍城打援,然後攻城的辦法,時間準備兩個月到四個月。在此時期內力求爭取打援,同時進行練兵。此期內如未求得打援,那時我新老部隊經過訓練,戰力提高,同時敵人已久被困餓,估計總攻開始後,戰鬥發展必快,則能在敵增援部隊未到前,即可解決長春之敵。林彪認為目前應採取最後這一方案為最好。

毛澤東接到東北局的這一計畫,拿起毛筆一陣狂草:「這個彎子好難拐喲,十幾次批評不頂用,這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6月7日,毛澤東複電東北局,基本同意第三方案。毛澤東、朱德都對攻長春和打援敵的兵力部署和戰術問題作了詳細指示,希望東野通過攻取長春的勝利,為而後南下作戰逐次攻克各個大城市開闢道路,取得經驗。同時,又強調:「在攻長春的3個月至4個月時間內,你們必須同時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張家口、大同區域作戰或在冀東、錦州區域作戰所必需的糧食、彈藥、被服、新兵等項補給的道路運輸準備工作。」

林彪苦思了十幾天,才終於下定決心,準備雨季過後,南下打錦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