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遼瀋戰役:鏖戰黑土地,奪取東三省 1、三國四方在中國東北土地上角逐

中國的東北——一片神奇、美麗、富饒的黑土地。

因為它的美麗和富饒,自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之後的幾百年,這片黑土地就不斷受到列強的侵擾,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更是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為取得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徹底勝利,加快日本帝國主義投降,驅逐日寇對中國的侵略,1945年8月初,150萬蘇聯紅軍攻入了東北。隨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國民黨蔣介石為搶佔抗戰勝利果實,在美國支持下加緊向東北解放區佔領;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為保衛人民的勝利成果,在東北自然是寸土必爭。

富饒的東北不僅是農業、林業的生產基地,也是工業發展的理想區域。

蔣介石深知東北的重要性,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便淪入日本人之手,14年了,蔣介石念念不忘收回東北,以雪「國恥」。更重要的是,如果國民黨得到東北,即可對中共進行南北夾擊,這在戰略上有著重要意義。

8月14日,國民黨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中明確宣布要將東北交給國民黨政府,蘇聯並作出了不援助中國共產黨的承諾。條約的簽訂,再加上美國強有力的支持,蔣介石對收回東北信心十足。

抗戰勝利後,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蔣介石強調說:「國民黨命運在東北,蓋東北之礦產、鐵路、物產均甲冠全國。」蔣介石的戰略企圖是:完全佔領長江以南地區,著重奪取華北戰略要地和交通線,以分割、壓縮解放區,並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依據中蘇條約對其有利的規定,出兵佔領全東北。

東北對於共產黨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照蔣介石的話說,如果共產黨得到了東北,馬上就由窮黨變富黨了。東北與共產黨的冀熱遼解放區相連,與山東解放區隔海相望,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如果中國共產黨能控制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將使東北根據地與華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就可利用東北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援和配合關內各解放區的鬥爭,對於取得最後的勝利有著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中指出:「東北問題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即使我們把現有的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當然其他根據地沒有丟,我們又有了東北,中國革命的基礎就更鞏固了。為什麼不鞏固呢?」

國共兩黨的領袖把目光都投向了那片誘人的黑土地。

與此同時,蘇聯與美國為了各自的利益,還把中國的東北當成對抗的前哨陣地。

日本戰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隨之結束,整個世界的政治形勢改變了。美國由戰前的「孤立主義」轉變為戰後向全世界擴張,即所謂的「全球主義」,以維護其經濟利益並進而維持資本主義制度與稱霸世界為根本需要。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處在「冷戰」階段。美國外交活動的主要中心是在歐洲,但從戰略利益和世界戰略來考慮,中國則是美國遠東政策的重心。美國在中國取得支配地位,既可遏制蘇聯勢力在中國的發展,又可鞏固其在亞洲的地位,以便集中全力控制歐洲,最終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因此,「二戰」以後,美國採取了「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企圖建立一個在蔣介石領導下的統一的、反共的、親美的中國。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稱:「中國的共產主義問題和其他地方的政治問題有很大的區別。蔣介石所面臨的不是一個分散在全國人民中的富有鬥爭性的政治上的少數派,而是面臨著一個控制了一部分土地和大約四分之一人口的敵對的政府。我們在中國的處境很少有選擇的餘地。我們不能對這種局勢簡單地不加過問。」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嚴重的創傷,經濟和軍事力量遠不及美國,但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使其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社會主義蘇聯的存在,對美國推行「全球主義」起著遏製作用。在當時美、蘇冷戰的歷史條件下,蘇聯的對華政策,是從本國的戰略利益和對抗美國的國際戰略出發而確定的。

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在沒有中國政府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涉及中國主權和利益的《雅爾塔協定》。這一協定雖然對加速日本的滅亡,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著重要作用,但也嚴重侵害了中國的主權,反映出美、蘇、英三國當時對中國的強權政策。

在該協議中,蘇聯同意在對德作戰結束後的兩三個月後即正式向日本宣戰,出兵東北。為此,蘇聯所獲得的政治條件主要為:

一、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應予維持。

二、恢複俄國在1904年被日本奪去的權益,即:

1.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

2.大連港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利,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

3.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由蘇中合辦公司共同經營,須保證蘇聯的優越權而中國則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三、千島群島應歸於蘇聯。

根據上述形勢,中(國共兩方)、蘇、美三國四方為了各自利益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較量,以至最終釀成了遼瀋戰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