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襄樊戰役:靈活機動打孤城 3、襄樊敵軍之兵力部署

襄樊地處漢水上游,連接荊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襄陽古城在漢水南岸,城池堅固,三面環水。與樊城隔漢水相望,可以相互增援。

東漢末年,劉表為荊州刺史,治襄陽。三國時期,這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爭奪的軍事重鎮。曹操得荊州,便可南下威脅江南,西進奪取巴蜀。劉備或孫權得荊州,便可北圖中原。

以後歷代南北爭端,襄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晉統一戰爭中,大將羊祜、杜預分別鎮守襄陽,以此作為南下攻吳的戰略基地。東晉時期,前秦大軍南下攻襄陽,太守朱序的母親在城西北建起一道內牆,稱「夫人城」,前秦軍猛攻襄陽,在夫人城前屢次受挫。元軍攻襄陽,水陸夾攻不克,圍困五年才最後破城。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也。」

當時,襄樊是國民黨第15綏靖區駐地。司令官康澤,四川安岳人,黃埔三期。先在國民黨軍中從事政治工作,後長期擔任國民黨特務組織「復興社」頭目。抗戰期間兼三青團負責人。1947年任國民黨立法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年1月任第15綏靖區司令官。

康澤在國民黨內地位很高,但並不是一員戰將,沒什麼實戰經驗。他手下也沒有嫡系部隊,蔣介石把川軍的163、164旅交給他指揮。康澤感到這是劉湘的舊部,自己指揮不動,推薦川軍將領郭勛祺來當他的副手。

川軍的兩個旅是老兵老槍,沒有重武器。原駐老河口的104旅都是新兵,武器不錯,缺乏作戰經驗,宛西戰役時被我軍吃掉一個團。用這些兵守衛襄樊和周圍十幾個縣,實在捉襟見肘。

康澤將戰鬥力較強的163旅派往老河口,164旅守樊城,作為襄陽的外圍,104旅守襄陽。康澤還不放心,請求白崇禧把吳紹周85師的整23旅調往襄陽,作為骨幹力量。23旅駐守襄陽僅兩個月,吳紹周要參加中原作戰,堅持要23旅回來,襄陽城防守空虛,康澤只得從兩個川軍旅中各抽一個團加強襄陽守備。(董益三:《襄樊戰役康澤被擒記》,載《文史資料選輯》)

6月21日,華野陳唐兵團攻克開封后,白崇禧判斷中原我軍也將參與豫東會戰,於是決定將華中「剿總」主力向豫中集中,尋找我軍主力決戰。他不但將胡璉、張珍兵團主力北調參戰,還將留守南陽的整20師調往確山作後應。這樣,襄樊之敵完全處於孤立狀態。

劉伯承抓住戰機,命令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統一指揮中野6縱、桐柏軍區部隊和陝南軍區第12旅共14個團的兵力,獨立進行襄樊戰役。

23日,6縱司令員王近山到桐柏軍區與王宏坤會商作戰計畫,提出兩個方案:一是直攻襄樊;二是先打老河口,再打襄樊。

26日決定執行第二方案。於是,6縱從新野地區出發,直撲老河口。(《中原野戰軍襄樊戰役總結》,1948年9月15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