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石家莊戰役:開奪取較大城市之先例 2、蔣軍自信坐守三年

野戰軍和軍委間電報往來中所稱的石門,即石家莊。石家莊本是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據說因為只有十來戶人家,所以叫十家莊,又說這十來戶人家都姓石,所以又叫石家莊。只是到了近代,由於交通的發展,它才漸漸變為城市。石家莊地區,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它西臨太行山,可以控守井陘、娘子關,北通京都,處於京都左腋,南控華北幾百里平原,為兵家所必爭。它天然優越的地理條件,與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地位結成一體,更成了各派軍事勢力激烈角逐和爭奪的一個地區。

七·七事變後,日寇分三路入侵華北,其中一路沿平漢路南下直取石家莊。為割斷我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根據地的聯繫,撲滅我根據地軍民的抗日烈火,日寇將侵佔華北日軍的三分之一擺在石家莊及正太路壽陽以東地段。石家莊成了日軍在華北的一個兵營,一個侵略和掠奪華北的重要基地。

日寇投降後,蔣介石也深知石家莊戰略地位的重要,急令胡宗南部第34集團軍李文,率其嫡系第3、第16軍東渡黃河,侵入華北,第3軍進佔石家莊。為了使石家莊成為聯結冀晉,保障平、津、保的穩固的戰略基地,國民黨軍不顧人民的死活,竭力搜刮民財民力,每日驅使2萬多民工,在日寇修築了八年的防禦體系的基礎上,繼續經營,把這個方圓60多華里的沒有城牆護衛的偌大城市,搞成了一座碉堡林立,溝渠縱橫,明塹暗壕如蛛網的堅固設防城市。

6000多個碉堡,分布在石家莊的主要街道和路口上;三道防線,形成三道地下城牆。第一道為外市溝,周長60華里,深7米,寬6米,溝外沿有鹿砦、鐵絲網和布雷區,溝內設有高堡、伏堡1000多個,並設有電網。其後是環形鐵路,6輛鐵甲列車不斷巡邏。第二道是內市溝,溝長36華里,深、寬各5米,溝內設有尖木樁,溝外有鐵絲網、掛雷和鹿砦,溝沿設有比外市溝更稠密堅固的高碉、低堡、伏堡和野戰工事。內外市溝之間的各村莊,都構有堅固工事,是重要的支撐點。其中以振頭鎮、城角村、西里村、西焦村、北集村、柏林庄、范村、元村、花園村等較強。兩道市溝之間有交通溝或地道聯結,溝內設置削樁、鹿砦。第三道防線是以市區為中心的大石橋、火車站、正太飯店、鐵路工廠、發電站等堅固建築組成的核心工事,核心工事同重要碉堡之間,以明塹暗道相通。

三道防線之外,還分別在大郭村、東西三教、南北翟營和市東北的制高點雲盤山等地的所有可用的地形上,都構築了工事和火力點,作為警戒陣地。

有了這樣堅固稠密的工事,加上重兵把守,國民黨自信可以確保無虞了。它的宣傳機器吹噓說,「憑石家莊的工事,國軍可坐守三年」;還說什麼「共產黨沒有飛機、坦克,休想拿下石家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