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孟良崮戰役:戰績輝煌 9、化敵為我

1947年6月9日,陳毅接見了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我軍俘虜的74師將級軍官。當時華野政治部組織這些軍官舉行時事座談會,陳毅同與會者會見,一一握手表示慰問。

陳毅對在座的軍官表示:「對於各位此來,我應負責照料大家,愛護大家。貴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之犧牲,毫無意義,應該惋惜。各位留在解放區內好好研究問題,重新認識問題,各位應視為平生最大幸事。我們能幫助你們的地方,一定盡量幫助你們,絕不為難。」會後,陳毅與他們共進晚餐。(《陳毅傳》第7章第6節)

陳毅對74師被俘軍官坦誠、熱情的態度,令他們深受感動。後來這些人被轉送到渤海軍區慶雲縣境內,與魯南、萊蕪等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將校們集中,組成「華東解放軍官教導團」,接受教育,進行改造。我軍的寬大政策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這些國民黨軍官思想產生了深刻變化。在反省自身的同時,他們也以自己在軍事業務上的專長,向我軍提出建議,幫助我軍指揮員提高戰術水平。華東野戰軍首長非常重視這些意見,將其彙集整理,通報給各縱隊。

在戰爭中融化俘虜,改造俘虜,補充部隊,是華東野戰軍的一項重要工作。陳毅對此極為重視。據華野政治部統計,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殲滅國民黨軍8個師、29個旅共43萬人,俘虜國民黨軍官兵26萬人。除少數軍官送後方學習改造,部分傷兵、身體條件差的釋放外,絕大部分都補入我軍備部隊。因為每次戰役,各縱隊都會有程度不同的傷亡,把國民黨軍俘虜兵補充進部隊是保持我軍建制完整、恢複戰鬥力的必要措施。

陳毅在回顧解放戰爭初期的情況時說:「每一戰役後,每個團要補充1000多俘虜兵。俘來後就給發槍打仗。我們融化俘虜有一套經驗:一是用老解放戰士爭取俘虜兵;二是用翻身農民戰士教育俘虜;三是不搜他們的腰包,失掉東西給一定的賠償;四是民工教育俘虜。我軍每團部有二三百民工,他們有四五十歲的老農民。他們雖不洗面,手腳很黑,穿著便衣,但經過減租減息與土地改革,階級覺悟很高,時事政治都了解。利用他們向俘虜兵宣傳教育,使俘虜兵感覺了不起,一個老百姓知道的東西這樣多,往往比指導員或高級幹部的講話作用還大。再經過評功記功,給他們掛上紅布條,升為班長,他們就高興得很:『在蔣介石那裡,當兵一輩子升不了,到解放軍不幾天就升了班長。』我們很多指揮員願意要解放戰士,不要翻身農民。因為解放戰士聽指揮、有戰鬥經驗,認為翻身農民到部隊給你講民主,有時開小差,很難侍候。但解放戰士在打勝仗時沒有問題,一到艱苦時候就開小差。如華中撤退,反攻轉移,解放戰士就大批開小差,而翻身農民很少,甚至沒有。我們補兵員十分之三是翻身農民,十分之七是解放戰士。有些部隊則不要,以翻身農民同別人換解放戰士。後來因在困難時期解放戰士逃跑多,大家不願要解放戰士了。最好的部隊補兵比例是翻身農民十分之四,解放戰士十分之六。一年來,我們補充了20萬解放戰士,12萬翻身農民。」(陳毅:《一年來自衛戰爭總結》)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74師的俘虜被轉送到後方,經過審查、集訓,再分配到各縱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最終使這些「解放戰士」的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真正明白了當兵是為誰打仗,找到了自己的奮鬥方向。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過程中,注重融化、改造國民黨軍俘虜,將其源源不斷補充到我軍部隊中。保持和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又使國民黨軍隊質量不斷下降。力量對比的天平越來越向我軍傾斜。化敵為我,讓「解放戰士」成為我軍的戰鬥骨幹,發揮作用,關鍵在於從思想上把他們轉變為自覺為人民利益而戰的無產階級戰士。這是我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成績,也是我軍戰無不勝的根本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