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萊蕪戰役:一次空前的勝利 12、盤點

萊蕪戰役激戰3晝夜,殲滅李仙洲集團兩個軍、7個師(旅),斃傷10000人,俘虜46805人,其中中將2人,少將7人。繳獲各種口徑炮414門,輕重機槍1869挺,長短槍15700支,炮彈、子彈30多萬發,汽車56輛及大批軍用物資。我軍犧牲1459人,負傷7007人。戰後我軍收復周村、博山等13座縣城,控制了膠濟鐵路中段。這是華東解放戰爭中一次空前的勝利。2月23日陳粟譚向中央軍委報告萊蕪大捷的消息,次日毛澤東回電:「極為欣慰。」

萊蕪戰役是華東野戰軍繼宿北、魯南戰役後,轉入內線腹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運動戰。敵我雙方的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員對戰役都作了精心籌劃,雙方都投入了所能夠集中的最大兵力。戰役以國民黨軍的慘敗而告終,最根本的原因是國民黨方面的戰略指導思想的錯誤。他們過分重視城市的得失,拘泥於「攻其必爭之地」,以為佔領了臨沂就是取得了勝利。而我軍則以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目的,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毅然放棄臨沂,揮師北上,取得了戰役的主動權。

這是毛澤東、中央軍委決策的正確,也是陳毅、粟裕在戰役指揮中機動靈活的表現。陳毅戰後高度評價粟裕的指揮藝術,他說:「這證明了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導一直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大眾日報》,1947年3月10日)

在圍殲李仙洲集團過程中,敵情曾發生四次重大變化。粟裕指揮若定,敵變我變,及時捕捉戰機,達到全殲的目的。這是華東野戰軍整編後各縱隊第一次協同作戰,大家克服困難,堅決執行總部命令,是戰役勝利的基本條件。

粟裕在戰役總結中對各縱隊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他說:「各兵團首長在山地作戰、通信聯絡困難及超越敵第一線作戰等條件下,能按照總的意圖,機動靈活,果敢堅決地完成了任務,也是決定這次勝利的重要原因。在各縱隊的配合上,第1縱隊最吃力,雖然繳獲不多,但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作用,應算第一功。第8、第9縱隊迅速解決敵第77師,打開戰場,使我能騰出兵力,功也不小。其他各縱隊都有功勞,如第10縱隊及獨立師在西北牽制敵之援兵,使我能安然解決萊蕪之敵;第6縱隊雖未全殲口鎮之敵,但在口鎮以南的一個師,堵擊向北突圍之敵,起了相當作用;第2縱隊雖未打到仗,卻切斷了敵向西南之退路;第4、第7縱隊初期雖未完成切斷敵第46軍退路的任務,但戰役後期堅決地完成了任務;第3縱隊的功勞也不能抹殺,如果沒有他們在南線鉗制敵人,我們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力來解決北線之敵。」(粟裕:《關於萊蕪戰役初步總結報告》,1947年3月8日)

國民黨軍在萊蕪地區的慘敗,對國民黨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擊,引起了黨政軍高級官員的嚴重恐慌。「張群說要尋找更好的辦法來恢複和談。張治中唉聲嘆氣,說如果和談沒有辦法,只好聽天由命。連美國大使司徒雷登也同意放出和談空氣,說要勸國民黨接受共產黨的兩個條件」,「王耀武寫給83師師長李天霞的信中說: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第74師師長張靈甫要求休整,並說:本師裝備不適合山地作戰。李天霞則屢次裝病請假要求不幹」。(粟裕:《萊蕪戰役初步總結》)

王耀武於1947年3月1日接見上海《大公報》記者說:「防守濟南我有把握,唯一年來之工作弄到如此地步,頗為『窩囊』。」

蔣介石在1947年3月國民黨三中全會講話中不再講「半年消滅中共」,而是說:「從現在起至9月,是或生或死的關頭」,不再保證沒有經濟危機,而是保證「經濟絕不會崩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