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萊蕪戰役:一次空前的勝利 8、萊蕪守敵被殲大部

20日晚,華東野戰軍發起全線攻擊。第1縱隊一舉攻佔萊蕪西郊、北郊的礦山、小窪等要點,並在21、22日連續打退了優勢國民黨軍在飛機掩護下的猛烈反擊,這就為後續各縱隊趕赴戰場贏得了時間。野戰軍首長讚譽該部:「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作用」,立了「第一功」。(粟裕在華東野戰軍高幹會議上對萊蕪戰役的總結講話,1947年3月8日)與此同時,第10縱隊攻佔萊蕪西北的錦陽關;第9縱隊控制了萊蕪東北的和庄、青石關地區;第6縱隊在攻擊萊北交通咽喉吐絲口時,遭到了守軍第12軍新編第36師的頑強抵抗。經3晝夜激戰,雖然佔領了該鎮大部地區,但殘敵仍負隅頑抗。於是,以主力繼續圍攻該師殘部,以1個師在鎮南構成對萊蕪之敵北撤的阻擊陣地。至此,萊蕪地區國民黨軍的北撤道路被完全切斷。

華東野戰軍原擬對駐萊蕪的第73軍與駐顏庄的整編第46師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殲滅。但是,未及完成部署,整編第46師即於22日撤入萊蕪城。於是,華東野戰軍再次調整部署:以第1、第7縱隊和正由南線北開的第2縱隊組成西突擊兵團,以第4、第8縱隊組成東突擊兵團。如李仙洲集團固守萊蕪,則於23日晚對其發起總攻;如該部向北突圍,則將其夾擊聚殲於萊蕪以北地區。

龜縮萊蕪城內的國民黨軍,在華東野戰軍重兵包圍下十分恐慌。李仙洲幾次召集高級將領研究對策,有的主張固守待援,有的主張冒險突圍。在突圍的時間與方式上,也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最後,第2綏區司令官王耀武考慮到李仙洲集團據守孤城,易於被殲。突圍北撤,既能接應、救援吐絲口守軍,又有利於鞏固膠濟線與淄博礦區以至濟南的防務,遂對李仙洲下達了突圍命令。

23日晨,李仙洲集團集結城北,以第73軍為左縱隊,整編第46師為右縱隊,準備並行突圍。但在臨出發前,整編第46師師長韓練成「失蹤」,更增加了突圍指揮的混亂。

原來,韓練成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就與共產黨建立了聯繫。萊蕪戰役開始前,華東野戰軍即派敵工幹部去該部工作。按照野戰軍首長的意圖,韓練成在整個戰役期間,對李仙洲採取了敷衍、拖延的消極態度。在突圍的關鍵時刻,韓在解放軍敵工人員引導下,託故躲入城內,放棄指揮。

當萊蕪國民黨軍開始突圍時,華東野戰軍採取了「圍三闕一」的戰法,誘使國民黨軍放膽北進。待其後尾脫離城北礦山最後一個據點,立即以第4縱隊一部佔領萊蕪城,斷敵退路。李仙洲集團所以採取2個軍4個師齊頭並進的隊形,原指望縮短縱深,加強突擊力量,以一鼓作氣迅速突出重圍。但是,人多路少,人員、馬匹、輜重、車輛擁擠在狹窄的道路上,根本無法保持正常的行軍隊形,反而影響了兵力、火力的展開。

10時許,其先頭部隊進抵芹村、高家窪一線,即遭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的迎頭阻擊。隱伏在兩側山區的東西兩突擊兵團同時進行向心突擊,迅速將敵軍割裂成數段。國民黨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親自帶隊,指揮數十架飛機組成的龐大機群掩護突圍。但在敵我交錯的混戰狀態,也無能為力。

戰至17時,李仙洲集團大部被殲於萊蕪、吐絲口間東西約三四公里,南北僅一二公里的狹窄地域內。第73軍軍長韓浚率千餘人鑽隙突圍至吐絲口,會同據守該鎮的新編第36師殘部向博山方向逃竄,也被解放軍預先部署的阻擊部隊第9縱隊殲滅於青石關地區。

王耀武在得悉李仙洲集團被殲後,為確保濟南、濰縣、青島諸要點,迅速收攏膠濟沿線各部隊。華東野戰軍就勢收復膠濟鐵路西段及其兩側的縣城13座,控制鐵路200餘公里。這樣,就使魯中、膠東、渤海各解放區重新連成一片,鞏固了華東的後方基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