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萊蕪戰役:一次空前的勝利 5、李仙洲集團被指揮得暈頭轉向

由於陳誠與王耀武對國民黨軍佔領臨沂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們在作戰決心和作戰指導上產生矛盾,並由此引起了李仙洲集團忽而北縮、忽而南伸,調動頻繁。

陳誠被「臨沂大捷」的喜報沖昏了頭腦,他一面命令南線部隊繼續北進,一面命令王耀武的部隊從北線配合往南壓,企圖將陳毅的部隊壓縮在沂蒙山區,徹底消滅。致電王耀武說:「我軍在蘇北和魯南與敵作戰,殲敵甚眾。敵軍心渙散,糧彈缺乏,已無力與我主力部隊作戰。陳毅已率其主力放棄臨沂,向北逃竄,有過黃河避戰的企圖。務須增強黃河防務,勿使其竄過黃河以北,卑便在黃河以南的地區殲滅之。」陳誠求得蔣介石的同意,向王耀武下達了更明確的指令:「著該司令官派一個軍進駐萊蕪,一個軍進駐新泰誘敵來攻,勿使其繼續北竄。待我守軍將敵吸引住以後,再以部隊迅速增援,內外夾擊而殲滅之。」

王耀武根據同共軍作戰的體驗,仍不相信陳毅的軍隊已被擊潰。他建議不要分兵南下,而是把12軍擺在博山、萊蕪之間,把守既設陣地,與博山的73軍相配合,等待共軍來攻。但是蔣介石、陳誠都不同意王耀武這種保守的戰術,2月13日,蔣介石以親筆信催促王耀武派部隊進駐萊蕪、新泰,口氣堅決,無商量餘地。

王耀武只能執行蔣的命令,派第2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為前線指揮官,到博山調遣部隊南下。(王耀武:《萊蕪蔣軍被殲記》,見《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

李仙洲,山東長清人,黃埔一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爭,一直打到濟南。當時正值日軍製造「濟南慘案」,屠殺中國同胞,李仙洲激昂請戰,被蔣介石阻止。蔣介石賞識其為人正直,讓他去改造舊軍閥的軍隊。李仙洲任21師師長,將這支雜牌部隊改造為蔣軍嫡系部隊。抗戰期間,他參加居庸關、忻口會戰,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仍鼓勵部下堅守陣地,受到蔣介石嘉獎,晉陞為92軍軍長。抗戰後期,李仙洲部駐軍淮北、魯南,經常尋釁與八路軍、新四軍摩擦,遭受我軍沉重打擊。抗戰結束後,李仙洲的部隊被整編,其28集團軍番號取消,他被任命為第2綏靖區副司令,位於比他資歷輕的王耀武之下。李仙洲手中沒有自己的老部隊,實際上被架空,掛名而已。

2月12日,李仙洲到達博山指揮部,指揮12、73、46軍三個軍向南進攻。這3個軍未經整編,實力相當於南線的國民黨軍整編師。從戰鬥力和裝備來說,除了韓浚的73軍是王耀武的基本部隊,稍強一些,其餘兩個軍都屬一般。韓浚與李仙洲同為黃埔一期生,但畢業後就再沒共過事。12軍軍長霍守義、46軍軍長韓練成則根本不認識。李仙洲說:「在國民黨的軍隊中,首先要講歷史的關係及個人感情,已養成一種習慣。」這些生疏的部隊,他是指揮不動的,只能聽王耀武遙控。

與此同時,王耀武仍然派出飛機四處偵察,果然發現地面上有大部隊移動的跡象。這時,46軍發現顏庄兩側亦有共軍活動。李仙洲電告王耀武,認為北上部隊確系共軍主力。他判斷:魯南始終未有決戰之徵候,魯中是共軍良好的根據地,共軍絕不會放棄。

李仙洲的意見與王耀武一致,2月16日凌晨,王耀武電令46軍撤出新泰回顏庄,李仙洲的指揮部和73軍從顏庄撤至萊蕪。命令下達後,46、73軍官兵都不滿意。他們相信蔣介石和陳誠的吹牛,認為在南北夾擊的有利形勢下,還沒與共軍接觸就後撤,太沒面子,有損士氣。

陳誠聞訊大為惱火,責問王耀武:「為何不得命令,擅自後撤!」並說共軍是「已圍之師,無足顧慮」。命令北線部隊恢複原來的部署。46、73軍剛開始行動,王耀武的電報又來了,按照原定位置不動。國民黨軍官都很高興,趾高氣揚地說:「除非新四軍不來,如果敢來,非叫他吃苦頭不可。」(李仙洲:《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見《文史資料選輯》第28輯)2月17日,46軍返回新泰,73軍主力返回顏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