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扭轉東北戰局的一役 4、民主聯軍的一系列作戰原則

相對於國民黨軍的40萬兵來說,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團30萬人,就顯得稍薄弱了,且戰場環境惡劣,群眾發動不深入。兵力對比上,我遠遠少於東北國民黨軍。7月份因敵戰場上暫時休戰,為我加緊整頓軍隊提供了機會。我主力部隊整編為5個縱隊15個師,另有10個獨立師、44個獨立團,初步建立了炮兵、裝甲兵、工兵等兵種。地方部隊整編為東、西、南滿3個軍區,6個小軍區。同時各軍區組建第一批二線兵團,以備及時開赴前線,補充主力。這時,東北我軍總兵力約30萬人。

在戰場環境方面,東北的冬季嚴寒,北滿大部地區最低氣溫在零下30攝氏左右;南滿大部地區也在零下20攝氏左右。這為當時缺乏防寒裝備的東北民主聯軍作戰、行軍增加了很大困難,特別不利於夜間作戰和長時間的野外作戰。同時,北滿地區河流阻隔,松花江、伊通河、飲馬河、新開河縱橫交錯,給解放軍的大兵團行動造成很大障礙。集結在松花江以北的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只有利用為期3個多月的冰封季節,才能在江面往返機動。這也給南、北滿的戰略配合帶來了季節上的局限性。

在民情、社情方面,如前所述,由於東北解放區建立較晚,群眾條件也遠不如關內各老解放區,再加上交通等方面的原因,我行動和作戰保障困難都很大。

針對東北戰場的這些特殊情況,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確定如下作戰原則:

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中小規模的運動戰、殲滅戰。總部多次指示各野戰兵團:「在作戰方針上,目前階段不採取打大的防禦戰和進攻大的駐止的敵人,而採取集中兵力打中、小規模的運動戰,著重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以保持中小城市與廣大鄉村。造成敵人處於如過度分散則被我各個殲滅,如過度集中則廣大地區落在我軍控制之下的矛盾中。」(林彪、彭真、高崗、陳雲致中共中央軍委及各部首長電,1946年10月19日)

「準備暫時主動的放棄一些地方,而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打敵單獨的小股,或敵一路中之一部」。提倡「小仗當大仗打」,「殺雞要用牛刀」。要求每戰集中6倍至9倍於敵的兵力,「我一個師通常應找敵一個營左右的兵力打;我一個縱隊通常應找敵一個團左右的兵力打;應拿兩三個縱隊對付敵一個師。但在情況有利時,當然可酌量減少這種倍數。」(林彪、彭真、高崗、陳雲致各縱隊)

強調「集中兵力找分散的小敵一個一個地殲滅」,以求積小勝為大勝,逐步削弱東北的敵軍。把這種戰術當做奪取東北勝利的「主要作戰方式」。(林彪致各部首長電,1946年10月19日)自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重新發動對東北解放區的大舉進攻,至1947年春這一時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極為重視總結、推廣各部隊集中兵力殲滅營、團建制國民黨軍的經驗。

提倡打「硬拼仗」。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認為,在國民黨軍兵力強、增援快、群眾條件差的情況下,東北戰場很難遂行通常優越條件下的殲滅戰。然而,在國民黨軍向南滿大舉進攻以及向西滿、東滿蠶食、壓縮的形勢下,如果處處避戰,勢必助長敵人氣焰,挫傷我之士氣、民心,造成日益被動的局面。為此,在1946年12月提出,「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地半生不熟的狀況下),在一定限度內(以數個師的兵力,不以全軍),有時即遇條件不充分,亦須斷然猛打,爭取成為殲滅戰。如不能殲滅,只要慘重地打擊了敵人……亦算勝仗」(林彪致肖勁光、陳雲電,1946年12月24日),其目的在於挫傷敵人的士氣,阻滯敵人的進攻,保衛解放區的建設。總部把這種不惜付出較大代價,「只有六七成把握即決心打」(林彪:《硬拼仗》,1947年1月)的戰鬥,稱之為「硬拼仗」,作為特定階段和敵軍爭奪主動權必須採用的一種戰術。

動員東北全軍在國民黨軍佔領區大力開展「破路」。針對東北鐵路網密、利於國民黨軍機動這一特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要求全區野戰軍、地方軍把「破路」作為1946年冬季「最大戰略任務之一」,作為與國民黨軍長期鬥爭的一種手段。「東修西破,南修北破,晝修夜破」(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關於翻鐵路的訓令》,1946年11月1日;林彪給各部的指示,1946年11月5日),反覆進行,使敵不能通車。並且通報推廣了遼吉軍區保安第1旅創造的「鐵路大翻身」(「鐵路大翻身」,是一種群眾性破壞鐵路方法。其作業方式是:以一個連的兵團,配備30把鐵鎬,30條木杠,30根粗繩,從鐵軌一側卸下銜接的螺絲、道釘後,將路基刨空三四米,使枕木與路基分離,而後一面用木杠撬起該段鐵軌的一側,同時用粗繩牽拉鐵軌翻向另一側。如此逐段「翻身」,每天可破壞15公里以上)的破襲方法。為保障破路器材的供給,組織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的軍用、民用機械工業,突擊趕造了幾千套撬路的鐵棍、螺絲扳手等,發到連隊。

派出小部隊打「麻雀戰」,襲擾、疲憊國民黨軍。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為了打擊敵人的進攻凶焰,指示各野戰兵團「除將主力集結等待機會進行殲滅戰外,須派出一部分成多股進行殺傷敵人的戰鬥」。這種戰鬥的成績「不應以俘虜、繳獲的多少作標準,而應以開火打敵次數的多少作為標準」。其作用在於「遲滯、分散、迷惑、沮喪、疲憊與殺傷敵人,同時能藉以偵察敵情,與掩護我主力的作戰準備。如不分兵進行這種戰鬥,則敵感覺前進輕鬆……必更放肆前進」。把這種戰鬥作為群眾性游擊戰爭未廣泛興起的條件下,東北戰場「整個作戰的必要步驟之一」。(林彪致各部首長電,1946年12月12日)

針對東北戰場地域遼闊,國民黨軍機動力強、變化迅速的特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採取了「越級指揮」的方法,要求師(旅)以上各級首長經常與總部保持直接的無線電聯絡,隨時報告部隊位置及周圍敵情。在情況緊急時,總部向有關師(旅)直接下達作戰命令,同時關照所屬縱隊首長及友鄰部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