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張家口保衛戰:不計一城一地得失 1、張家口成為晉察冀解放區首府

張家口地區是晉察冀邊區的首府,也是晉察冀野戰軍領導機關的所在地。那麼,晉察冀野戰軍為什麼將領導機關設在張家口呢?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撕毀「停戰協議」、「政協決議」,調集30萬兵力,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把規模空前的內戰,強加在了中國人民的頭上,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抵抗,全面內戰由此而爆發。

晉察冀解放區西倚五台山,東跨冀中、冀東平原,南傍正太、德石路與晉冀魯豫解放區相鄰,北接東北地區,是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最早創建的敵後根據地之一,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晉綏解放區西瀕黃河,東抵同蒲路北段,南與太岳軍區接壤,北越平綏路包括山西北部和綏遠東南部,多屬山地和沙丘,地瘠民貧。這兩個解放區抗戰勝利後包圍和威脅著國民黨佔領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等戰略要地,以及平漢、津浦、平綏、北寧、同蒲等交通幹線,因而,全面內戰爆發後,這兩塊根據地,就成為國民黨軍事進攻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

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部署在晉察冀解放區周圍的部隊,共有8個軍的番號。其中有:由李宗仁任主任的北平行轅,指揮以北平為中心的孫連仲任司令的第11戰區,下轄第92軍,駐平津、冀東區;第3軍,駐石家莊、獲鹿地區;第16軍,駐北平、南口、青龍橋地區;第94軍,駐天津、唐山、滄縣地區。由熊式輝任主任的東北行轅,指揮第13軍,駐承德、阜新、平泉;第93軍,駐朝陽及冀熱遼邊地區;第53軍,駐臨榆、昌黎地區。此外,還有閻錫山任司令長官的第2戰區所指揮的第33軍及馬占山的挺進軍,駐大同;第19軍之整編第40師駐忻縣。總計,用於進攻晉察冀邊區的部隊共有正規軍7個軍18個師,16.2萬人。上述蔣軍依託平津等大城市為戰略支撐點,控制著北寧、津浦(滄縣以北)、平漢(石家莊以北)、平承(北平至密雲)、平綏(北平至青龍橋)及正太路等交通線,同第12戰區傅作義部協同,形成對晉察冀解放區的分割包圍。

為了準備對付國民黨的軍事進攻,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副司令員肖克、副政治委員羅瑞卿等同志的領導下,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部署,對所屬部隊進行整編和整頓,將地方軍、游擊隊上升為野戰部隊。

到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共編成4個縱隊:第1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蘇振華,下轄第1、第2、第3旅;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郭天民、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韓偉,下轄第4、第5旅;第3縱隊,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李志民,下轄第7、第8旅;第4縱隊,司令員陳正湘、政治委員胡耀邦,下轄第10、第11旅。

到6月,晉察冀軍區又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在張家口成立晉察冀軍區野戰軍領導機關,並於6月28日報中共中央軍委批准,9月正式組成由肖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治委員、耿飈任參謀長、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李波任副參謀長的晉察冀野戰軍,統一指揮第1、第2、第3、第4縱隊,每個縱隊下轄6個團。地方軍劃分為冀晉、冀察、冀中和冀東、熱河、熱遼6個二級軍區。各軍區轄2個獨立旅,1個警備團。總計3個野戰縱隊(不含第1縱隊)及6個二級軍區的兵力,共計27萬餘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