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戰史罕見 2、粟裕對上級指示有不同意見

這是關係到未來華中地區整個戰局的籌劃。粟裕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後,根據他對華東地區國共兩黨軍隊態勢的了解,內心非常矛盾。夜闌人靜,蛙聲陣陣,但粟裕難卻以入睡。在接到中央電報的當日晚,即給中央和新四軍軍部起草電文,力陳利弊,建議華中主力暫留蘇中作戰。他在電報中陳述外線、內線作戰的利弊,他分析道:

第一,在蘇中地區,環境比較安定,部隊轉入戰爭狀態需有一個過程。戰爭初期,我華中野戰軍主力,如在淮南作戰,不僅糧草需保障供給,就連支前民工也需要蘇中補給。主力部隊開到,加上民工、幹部,每天至少需要糧食10萬斤,兩三個月所需的糧食,則可達千萬斤,其他軍需供應的任務也相當繁重,這將會給我軍在蘇中地區的作戰帶來很大困難。

第二,蘇中當前有敵軍9個旅,如我華中主力西遷,留守部隊難以擔當牽制任務,該區有被敵迅速佔領之極大可能。蘇中地區地富人稀,人口900萬,占華中總人口的五分之二,糧食亦占華中總產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業繁榮,稅收占華中的一半,這些都是支持戰爭的巨大力量,一旦淪入敵手,就會為敵所用。而且蘇中地近京滬,如不戰而棄,政治影響也不利。

第三,淮南有敵軍第5軍,整編第74師一個旅也在淮南。另兩個旅在南京,一打起來勢必北渡淮南。這兩支部隊均屬蔣軍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敵軍,兵力較強。相對說來,蘇中之敵較弱。

對上級的指示有不同的意見,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這是一個指揮實際作戰的將領,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表現。但給中央的電報發走以後,粟裕的心中仍是難以平靜。他想,自己的建議會不會影響中央的決策?自己的考慮會不會是局部性地看問題?總之,他擔心自己的想法會不會對革命事業產生不利的影響。

電報到達延安以後,毛澤東與中央軍委非常重視粟裕的分析,經研究決定,改變了原來的戰略部署。並向粟裕複電。

翌日,粟裕接到中央軍委復示:「部隊繼續隱蔽於待機位置,聽候安排。」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之後,粟裕的心情才平靜下來。然後,他和軍區其他幾位領導人反覆磋商,即以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4人的名義聯名上報中央並陳毅:建議第1、第6師先在蘇中打幾仗,到第二階段再西進淮南。

7月初,中央從各方偵悉:膠濟、徐州、豫北、豫東、蘇北的國民黨軍隊可能同時向我蘇豫皖根據地發起進攻。中央軍委對原訂作戰計畫作了重要調整,指示張、鄧、粟、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

這樣,粟裕等人堅持蘇中作戰的方針,實際上已經獲得肯定。

粟裕晚年,談起當年堅持蘇中作戰的指導思想說:「我們部隊營以下幹部、戰士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的;即使是團以上幹部,雖然大都是外地幹部,但是由於長期在蘇中地區堅持,堅持了八年抗戰,與人民結成了血肉關係,與地方黨政關係也是很融洽的,很密切的。那時是黨政軍一元化領導,大家曾經是生死與共,艱難困苦都是一道的,這是我們一個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部隊對於當時的地形、地理、道路、人情、風俗習慣都很熟悉,這對我軍作戰也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同時,我軍的補給無所謂什麼交通線很長的問題,到處都是我們的後方,到處都可以安置我們的傷病員,到處都可以得到補給,所以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我們當時考慮了,如果我們不利用蘇中這些有利條件打幾仗,不打就撤,那不僅會影響士氣,而且會大大地失掉民心,也會影響到該地幹部、黨政機關的信心,更談不上堅持那個地方的鬥爭。」(粟裕:1978年5月16日的談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