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平保衛戰:首開大規模城市防禦戰先例 9、盤點

四平保衛戰,是東北民主聯軍在特殊條件下,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配合國共談判鬥爭的指示,而進行的是一場我軍首開先例的較大規模的陣地防禦戰。從1946年4月17日至5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經過32個日夜的浴血苦戰,高度發揚了人民子弟兵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抗擊了國民黨軍9個師並有飛機坦克助戰的猛烈進攻,斃傷敵軍1萬餘人,有效地遲滯了國民黨軍對四平街、長春等城的進佔,保衛了北滿地區,挫敗了國民黨王牌部隊的銳氣,但是自己也損失戰鬥骨幹8000餘人。

四平保衛戰,是黨中央從全國的戰略形勢出發,為配合和平談判鬥爭需要而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城市防禦戰。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加之不斷擴展防禦正面,致使部隊完全陷於與敵相峙的被動局面,而無法組織力量發揮我軍特長,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整個戰役最後失利。

多年之後,當人們反思這段歷史時,韓先楚上將作了更客觀和詳細的分析:「四平保衛戰,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城市防禦戰。雖然取得了斃傷敵人1萬餘人的戰果,阻滯了敵人的進攻,但在我軍處於劣勢情況下,過多的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與敵進行不利條件下的作戰,在戰略上是失策的。我軍動用不少兵力,以淺近的防禦縱深,在兵力、火力並不得心應手的狀態下,在那樣長的戰線上,打那樣長的時間,部隊打得相當苦,有的甚至喪失了元氣。我軍雖然打得很英勇,也取得了作戰的經驗和教訓,但付出了傷亡8000多戰鬥骨幹的代價。由於我軍果斷地撤退,擺脫了戰略上的被動,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條件下的決戰,保存了有生力量。經過四平保衛戰和大撤退的反面教育,徹底消除了和平幻想,對東北全黨全軍在和戰問題、根據地建設問題上統一了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瀋決戰》,收錄於《遼瀋決戰》)這個結論,可以說是當年參加四平保衛戰所有老戰士的共識。

但是,整個戰役中,我東北民主聯軍全體將士面對前所未遇的強敵,英勇頑強,前仆後繼,艱苦卓絕、浴血奮戰,抗擊了國民黨軍10個整師的連續進攻,堅守四平42天,包括外圍作戰在內,共殲敵1.6萬餘人,大量消耗了敵人,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打亂了蔣介石搶佔東北的計畫,為後方根據地的建設贏得了時間,並為後來人民解放軍的東北戰場作戰減輕了壓力。中共中央對此指出:我軍堅守四平一個月,抗擊敵10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的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國民黨國防部史政司在《綏靖第一年重要戰役提要》關於「四平進攻戰」(四平保衛戰)作戰檢討中說:「……雖獲得四平最後決戰之勝利,然已遷延兩個月以上時間,使敵得以從容脫離戰場,未能將敵主力突破。貽以後剿共無窮之後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