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平保衛戰:首開大規模城市防禦戰先例 2、蘇聯撤軍時對國共兩黨的態度截然不同

1946年3月10日起,駐在瀋陽城內的蘇軍開始陸續撤走。一輛輛重型坦克轟隆隆地從市中心大道上駛過,市民們好奇地往窗戶外探頭,看這些少見的大傢伙。卡車上滿載著行李、傢具、辦公桌櫃,火車站發出一列列北上的火車,這些跡象都表明蘇軍真的要離開東北回國了。

大約是受到內地國統區反蘇抗議浪潮的影響,蘇軍不再拖延時間,但對國民黨當局的態度卻表現出明顯的冷淡與不合作。蘇軍撤離瀋陽,沒和國民黨東北行營打個招呼,駐錦州的熊式輝在記者追問下,一再聲明蘇軍沒有向他通報撤離和讓國民黨政府接收的日期。在瀋陽郊區北大營駐守的52軍25師師長彭璧生,眼看蘇軍這些天向他們移交工廠和監獄,感覺到蘇軍要走。但蘇方不通知他接收日期,他怕與蘇方發生誤會,又不能不接收。於是想了個辦法,派出大批便衣人員四處偵察,看哪裡的蘇軍走了便回來報告。3月12日下午,獲悉蘇軍除少量看守司令部和倉庫的人員外,已撤退完畢,彭璧生才指揮部隊分乘24輛卡車進入市區接收。

但是蘇軍的突然撤軍,給國民黨東北行營一個措手不及。大量的機械化部隊擱在錦州到瀋陽的路上,只能排著長長的隊,靠火車一列列地運,或是在公路上慢慢地行軍。他們可不像共產黨的部隊,輕快的沒有負擔,扛起槍拔腿就走。再說,國民黨軍隊走到哪裡,都得接收,不能大踏步往前走。看著蘇軍沿著長春鐵路一站站往北撤,國民黨東北行營也是干著急,只能叫他們派的地方官領著「滿洲國」偽軍、警察組成的保安隊,去接收長春、哈爾濱等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

蘇軍的撤退,給我軍在東北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原來蘇軍受中蘇條約的限制,不能公開承認和支持共產黨部隊。我們只能不聲不響地干,不能名正言順地建立政權和根據地。加上蘇軍對中共東北局的歧視和限制,猶如給我們套上一個圈圈,讓人渾身不舒服。國民黨當局掀起反蘇浪潮後,蘇軍的態度有明顯的變化,他們不再限制我黨我軍的行動,而且還與我方達成默契,事先通報他們的撤軍日期,好讓我軍能及時趕到,奪取城市。

東北局抓住了這個機會,從西滿地區調黃克誠3師主力迅速北上,由法庫趕往四平。蘇軍在3月13日撤出四平,黃克誠就指揮他的兩個旅加上鄧華的遼西軍區保1旅,在17日半夜突然攻進四平城裡。國民黨四平省長劉翰東帶著4000人的保安隊做夢也沒想到「共軍」來得這麼快,還沒拉開架式打就當了俘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