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綏遠戰役:首創兩軍區協同作戰之先例 1、蔣介石密電傅作義進犯華北

身為國民黨軍第12戰區司令長官的傅作義是一位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1895年6月27日,他出生在黃河之濱的一個小村莊——山西省臨猗縣(舊榮河縣)安昌村。1918年23歲時,他畢業於保定軍校,開始了職業軍人的戎馬生涯。1933年3月,日寇突入我長城古北口、喜峰口,直犯北平。

傅作義不顧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的干擾,率部火速馳援,由他指揮的懷柔戰役被譽為「最有力的光榮一戰」,勝利地保衛了故都北平的安全。1936年綏遠抗戰,先後拔掉了日寇經營多年的紅格爾圖、百靈廟、大廟各戰略據點。尤其是百靈廟大捷,聲震中外,群情振奮,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粉碎了日寇妄圖吞併滿蒙,進而滅亡中國的陰謀。全面抗戰後,他又親自率領廣大官兵,先後轉戰長城內外、晉中、綏南;指揮並參加了馳援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太原守城。尤其1939年末至1940年夏,在河套地區進行的包頭、綏西、五原三戰役,特別是五原大捷,戰果輝煌,揚國威而喪敵膽,為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抗戰勝利以後,傅作義也欣喜異常,認為從此可以在治理地方、建設國家上大展宏圖了。因此,當日本投降時,他在綏遠向他的部下說,抗戰勝利了,中國的前途應該是和平建國。河套有這麼廣大的土地,你們就在這裡種田當老百姓吧!他也曾多次向他的女兒傅冬菊說過:老百姓太苦了,我不願打內戰。他多次向蔣介石提出辭呈,請求解甲歸田,蔣介石當然是不會同意的。

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第二天,蔣介石給傅作義發了一份密電:日皇已宣布無條件投降,你戰區部隊務速沿平綏線向東挺進,勿稍鬆懈;努力進剿鐵路沿線共軍,火速接收包頭、歸綏(今呼和浩特)、集寧、大同、張家口諸城市;已電令張家口日軍總部責令他們暫時維持治安,待繳械投降後,集中遣送回國;偽軍(包括蒙疆騎兵)一律接收;行政人員隨軍前進,及時建縣政府。

這是蔣介石搶佔華北走出的一步毒棋,也是他調集重兵進犯華北總計畫的一個組成部分。

傅作義接到這一命令後,其心情是極其複雜的,但為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立即率領第35軍、暫編第3軍、第67軍、東北挺進軍、新編騎兵第4師等部,5.1萬餘人,在其他雜牌部隊和大同閻錫山部隊的配合下,從五原出發,至9月11日,先後攻佔了包頭、歸綏、集寧、豐鎮等城後,除一部駐守歸綏、包頭外,主力分布在平綏鐵路豐鎮至卓資山沿線地區,企圖控制平綏路,以待國民黨軍主力到達北平、天津後,再從東西兩面向我張家口進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