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信子沒打算自己寫小說,但她一直喜歡看小說。

在女作家中,她尤其喜愛林芙美子 。這位作家的前半生可謂是歷盡艱辛。在林芙美子小時候,她和母親一起被父親從家裡趕了出去,光小學就轉讀了十幾所。後來,她在廣島縣尾道考上了女子高中,為了交學費,晚上不得不到帆布縫製工廠打工。她曾跟隨戀人去了東京,但戀人大學畢業回了老家,於是她被拋棄了。之後她給人擺過夜攤、看過澡堂、給報社打過雜,還做過女傭、賽璐珞工廠的工人、毛線店售貨員、咖啡店女招待等工作。在林芙美子的自傳體小說中,附有對其親身經歷的解說,這讓信子讀得熱淚盈眶。

例如,林芙美子寫過一篇題為《風琴和漁鎮》的小說,書中描述了她在十四歲時第一次跟著繼父和母親來到尾道的情形:

垂柳的對面,並排著三家被煤煙熏黑了的旅館。小鎮的上空布滿了大片大片的捲毛雲,許多商店的招牌上都畫著魚圖案。

我們漫步在海邊的道路上,聽到一家掛著魚招牌的店裡發出噓噓的口哨聲……

走到這家店門口朝裡面一看,只見幾個渾身沾滿了魚鱗的小夥子,正和著「噓噓」的口哨節拍砸著魚骨。

招牌上所畫的魚是腮邊夾著青竹葉的鯛魚。面對用滑稽有趣的動作製作魚糕的小夥子們,一時間,我們都看得入了迷。

「喂,小夥子,你們店掛出太陽旗,有什麼用意?」

小夥子停下了手裡的活兒,懶洋洋地轉過頭來說道:「市長大人大駕光臨了。」

「哦,這下可得熱鬧一陣子了。」

隨後,我們又一齊往前走。

海邊有許多小碼頭。在河水一般平靜的海面上,有一座形狀柔美的小島。島上有許多開著白花的樹,樹下有一頭牛,慢吞吞地踱著步。

真是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信子覺得,書中所描繪的風景,簡直和坊城這座漁港小鎮一模一樣。的確,在這條馬路及碼頭上,除了千鳥旅館以外,還有三四家「被煤煙熏黑了的旅館」。掛著畫有腮邊夾著青竹葉的紅色鯛魚招牌的魚糕店,這裡也有三家。砸魚骨如今已由電動機器代勞,但用菜刀剖開魚肚子並從中掏出黑紅色的內臟扔進桶里的活兒,還是由站在案板前那一排男人婆似的中年婦女來干。

「河水一般平靜的海面」似乎就是在描述這片海灣,這裡的海面上雖然沒有「形狀柔美的小島」,但有從東西兩岸延伸入海的一長一短的海岬。海岬的小山丘上隨處都有橘子園,每到春天也同樣是一番白花飛舞的景象。

信子雖沒見過那座叫尾道的漁港小鎮,但總覺得它和自己所在的坊城小鎮差不多。不過,也有不太像的地方。尾道應該沒有花街柳巷的歷史痕迹。

然而,信子並不在意這些不同之處,執拗地將她自己所在的小鎮看作是林芙美子小說的舞台。就連被玄界灘的大風催趕著的白雲,她也認為就是尾道小鎮上空那「大片大片的捲毛雲」。

信子現在的身份是旅館女侍,和林芙美子的部分經歷很相近。她雖然沒打算要寫小說,但非常喜歡讀。

信子的男友是住在唐津的下坂一夫,他經常在同人雜誌上發表小說。不過信子喜歡讀小說並不是受了他的影響,因為早在認識下坂一夫之前,她就非常喜歡文學。

在林芙美子的作品中,信子最喜歡的就是《風琴和漁鎮》。小說中的對話一般都是用東京標準語寫的,但這篇小說中的用語,幾乎和她及身邊人所說的方言一模一樣,所以單憑這點就讓信子感到林芙美子的作品格外親切。小說描述得格外生動形象,那個拉手風琴的賣葯人,跟在他身後的妻子,還有十四歲的女孩子,彷彿就在眼前。

「啊,這裡的景色不錯啊!」「我要吃章魚腿!」「不要吵!你沒見你爹娘窮得叮噹響嗎?」「又來了!一坐上火車就想吃這吃那的……」「不嘛,我要吃章魚腿!」「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討厭!」「我就是想吃嘛!」「這個地方還挺不錯的。剛才在火車上就看到很多寺廟,也有很多漁民。看來葯的銷路會不錯。」「真的嗎?」「啊……我要吃章魚腿。」「又來了!你爹光火了!要把你的風琴扔到海里去了。」「又在嘀咕些什麼?」「真拿你沒辦法。」

這些九州腔的方言對話中還混雜著廣島腔。這樣的方言小說總會讓信子產生強烈的共鳴。

因為我講的是方言,所以經常受到老師的訓斥。老師是個三十齣頭的胖女人,劉海誇張地蓋住額頭,後面扎著一條抹布似的束髮帶。

「大家應該講東京話。」

於是,大家說到自己時都以「我……」來開頭,聽起來溫文爾雅。可我一不小心就說「俺……」,結果招來大家的一通嘲笑。

在千鳥旅館,員工們對來自本縣的客人可以使用方言,而接待近縣以外的外地客人時,老闆要求必須使用標準語。

可是信子跟客人熟絡以後,聊得投機時常常會忘了規定,冒出本地的土話。這種情形也和小說里一模一樣。

「我們打小時候就在這裡長大,想要說一口標準語很不容易。不說從小習慣的土話,舌頭總會不聽使喚,自己想說也會表達不出來。」信子曾對熟悉了的客人這麼訴苦。而遠道而來的客人則笑道:「這樣反而好」,「十分新奇有趣」。信子並不認為客人是在嘲笑她。

下坂一夫嘴裡的土話就少得多了,即使是跟信子見面也是如此。他明顯討厭本地方言。信子認為,這是他寫小說的緣故。

「喜歡林芙美子的人都是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也是。」下坂一夫時常從他的尖鼻子里發出輕蔑的冷笑。

他今年二十九歲,留著長長的頭髮,但不是嬉皮士那種髒兮兮的髮型。他的頭髮從頭頂中央分開後向兩邊披下來,正好蓋住耳垂。他還在頭髮上稍稍抹一些髮油,但不多,不至於粘上灰塵。他還會時不時為了裝酷甩一下遮在前額上的頭髮。

他的身材不錯,臉頰寬闊,眼睛深邃內陷。他很為此自鳴得意,認為其中隱藏著一種文學氣質的憂鬱。

他為祖傳的陶器店家業感到自卑。其實,下坂一夫家經營的陶瓷店是市內一流的,他家寬敞的店門口擺放的都是色澤精美的伊萬里燒 。茶杯、陶缽和食器,這些高檔的陶器堪稱藝術品。他跟父兄學了些生意經,但總覺得這種事情毫無文學趣味,只是不得已應付一下而已。

六年前,下坂一夫的名字曾一度出現在東京的文藝雜誌上。不過,那並非是他在那本雜誌上發表了什麼作品,而是因為一個大分縣出身的著名作家有意偏袒九州地區,在那本雜誌上半開玩笑地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了他那些平時動動筆頭的朋友以及搞同人雜誌的年輕人。

一直以來,九州各地就「作家」「詩人」輩出了。那位大分縣出身的著名作家在文學雜誌上寫道:「A地區的××作家創作活躍,B地區××詩人正在默默地醞釀詩魂。」於是,被點到名的人就以為自己具有「作家」「詩人」頭銜,已經聞名於文壇。

因此他們在面對初次見面的人時,往往也不通報自己的家業或所從事的職業,而是一本正經地介紹自己「是××作家」或「是詩人××」。

至於下坂一夫,那位著名作家也曾用二十六個字對他進行了概括:「唐津市的青年作家下坂一夫則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奇異風采。」

因此,他在作自我介紹時也不說自己是「陶藝店的下坂」,而是手捋長發道:「我是作家下坂一夫。」

「這個月懈怠了,沒有好好工作。」

他所指的「工作」不是幫家裡做生意,而是指寫稿子。

他輕蔑地將信子所喜歡的林芙美子的小說貶入庸俗之類,認為那些小說「沒有高雅的文學性」,「心理描寫低俗不堪」,「文章缺乏知識性,行文毫不精鍊」,更重要的是「沒有根據文學性的哲學理念,構築起深遠且形而上的美感」。

「推崇她的方言對話可不行啊,如果不將這種低俗的東西從小說中驅逐出去,日本的文學又怎麼能提高品位呢?只是把人們日常所說的話直接搬到小說里,怎麼會有創造性的美感呢?」

下坂一夫的文章中也會夾雜一些當地的土話。不過,這一點先暫且不論,在信子看來,他那夸夸其談的文學主張和他發表在同人雜誌上的作品很不一致。成堆生澀難懂的術語、陳舊不堪的老生常談、單薄的人物性格、不知所云的心理描寫、生硬枯燥的人物對話、一點也不生動的場景、意思不明的文字表達,還有味同嚼蠟的情節內容……

唐津不同於坊城這樣的小漁鎮,有三家像樣的大書店。每家書店都有賣各種文藝雜誌,每種就有六本,通常能售出一半。下坂一夫每月都訂閱其中的兩份雜誌。

在千鳥旅館,除了小寺康司以外,四樓空無一人。他在房間里像悄無聲息的影子一樣待了六天。

他的矮桌上鋪著稿紙,可老沒見他動過筆。信子每次到錦之間去時,總見他兩腿伸在移動式的覆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