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九回 三進關再傳捷報 首祭孔籌謀定鼎

顯佑宮秘笈載:崇德元年四至六月間,上據寧完我奏,與范文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各級官員服飾等級,欽定朝中用語。十二阿哥阿濟格率十萬大軍再踐京師,焚明熹宗德陵,克城十二,昌平總兵降,俘獲人畜十餘萬。八月二十七日,乃孔子聖誕,范文程代上祭孔,並於文廟首開御前經筵。

阿濟格和多爾袞分別在關內、關外擺開了戰場,這次征明是動用軍力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因此皇太極一直十分關注著戰況。

時值盛夏,崇政殿內悶熱異常,皇太極大病初癒,身體虛弱,真有些耐不住酷熱。但他還是每天都穿上龍袍,戴上三層東珠冠頂鋪著紅絡的涼帽,正式上朝。每次朝議下來,都是汗流浹背。親王大臣們勸他不必天天如此,他堅決不聽:「爾等不必相勸,為君者若不臨朝,國事必墮,朕絕不作嘉靖和萬曆。」

於是大臣們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上朝後,剛林問道:「有事具奏,無事退朝。」

眾人齊聲道:「無事可奏。」

剛林微微一笑,遂高聲宣道:「退朝。」

十幾天來,一直如此,皇太極明白臣工們的心思,只好默默順從了大家。

天太熱了,清寧宮內不清寧,皇太極便搬上了翔鳳樓。翔鳳樓是盛京城的最高點,南、北兩面窗子一開,通堂風便吹了進來,炎炎酷暑,頓覺十分愜意。朝議一散,親王大臣們便陸陸續續地來到這裡求見,實際上,這就等於將朝議移到了翔鳳樓。

改元稱帝後,因薩哈廉亡故,皇太極病了些日子,其餘的時間,一直十分繁忙,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兩個多月中,一個諭旨接著一個諭旨地頒布:根據寧完我的建議,他欽定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各級官員們的服飾顏色、圖案、儀仗、門前拴馬樁的數量;任命了一大批官員;對滿蒙漢一大批有功人員予以表彰嘉獎;進一步明確上朝用語:凡向皇上奏事,稱為具奏;向親王貝勒和貝子們奏事叫啟奏;下級官員送達上級官員的公文叫呈送、呈報;皇上所言,不論是書面還是口頭,一律稱之為上諭。

七月二十九日,下朝後,眾大臣又聚到了翔鳳樓。時任兵部承政的祖澤潤道:「皇上,武英郡王、饒余貝勒率十萬大軍入關,睿親王等又統三萬大軍征錦州寧遠,盛京城內外兵力不到一萬,遼陽、開原、鐵嶺、清河、撫順、鎮江、海城、寬甸等地兵力加起來不到一萬,萬一國內有變,恐難應付,臣請擴充兵源,以防萬一。」

戶部承政韓大勛道:「皇上,不可,萬萬不可。如今十三萬大軍的糧草已令國庫吃緊,若再徵兵,便更難籌措,征而無餉,必生嘩變。以吾大清之國力,能保證十幾萬大軍的糧草已相當不易,萬萬不可擴充。」

濟爾哈朗道:「祖承政多慮了,你說的那個萬一不會發生,即使發生,幾千人馬足矣。」

代善道:「從前,我們八旗兵出征都自帶糧草,現在卻得由朝廷統籌,十幾萬大軍啊,實在難以應付。」

皇太極道:「此一時,彼一時,過去,我們很少在農忙期間出征,都是在冬季。如今疆土廣闊,治理這麼大個國家,還像從前那樣半兵半民的不行,況且攻城野戰,戰陣演練,火器使用,都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戰時拼湊上幾十個牛錄,如何能上得了陣?祖承政所言徵兵一事,朕早有此意,但兵源從何而來?征了兵,糧草又怎麼辦?這就是朕反覆強調要多多俘獲人口之意。俘獲過來的人,讓他們開荒種田,以補充軍需,生兒育女,以接續兵源。這些中原人剛到大清時,還不大情願,但過了幾個月後,不挨餓了,便都安定了下來,現在,已經成為我大清百姓的一部分。但願阿濟格這次能再多俘獲些人口,有了人,就好辦了。」

十六位調防大臣之一的正黃旗霸奇蘭道:「奴才當年隨扈爾漢曾東征過呼爾哈、使犬部、東海女真部有十多萬眾可以徵調。」

代善道:「那些都是未化之野人,不足用。」

皇太極道:「不要緊,未化咱們可以化,化了便可為我所用。這些部眾騎射功夫相當精湛。霸奇蘭提醒得好,這些年咱們忙於殘明聯蒙,疏忽了對故鄉的管理。先帝時,曾對東海部眾進行過征討,他們的堂子均被拆毀,換上了我們的堂子,大都已經臣服。如今,雖未公開反叛,但納貢的次數卻是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已不納了。現在要恢複對他們的管治,要讓他們繼續納貢,凡是能當兵的都要將他們擴編進來。如此可得萬餘。霸奇蘭,」

「奴才在。」

「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你可帶上一支輕騎,兩千人馬即可,但裝備要精良,要帶上火銃。對東海部眾,要恩威並重,以招撫為主,不肯接受招撫再行剿滅。此事你可與兵部商議,然後報給朕。」

「。」

忽然,眾人聽到一陣急促的上樓聲,大家向樓梯處望去,只見內秘書院一學士手裡拿著一封信,興沖沖地走了上來,上了樓跪倒便報:「皇上、各位爺,武英郡王的六百里加急。」

皇太極道:「快快呈上來。」皇太極接過來看了一眼:「是捷報。」他長長出了口氣,如釋重負:「阿濟格和阿巴泰果然未負朕望,剛林,念。」

剛林拆開念道:「皇上聖安,臣弟臨風叩拜。臣弟率大軍行一月整,六月二十七日,抵獨石口,再行八天至延慶城下。先攻長安堡,鵰鶚堡,敗明軍七次,俘獲人畜一萬五千二百三十二。果如皇上所料,敵見吾大軍入境,立刻派重兵守京城西南所謂薄弱處,臣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京城東南下手,直取昌平,威逼京城,明廷再次為之震駭。臣弟遵皇上之意,沿京畿正在狠狠地鬧,明熹宗的德陵已被臣弟付之一炬;七月十五日,破寶坻,斬知縣趙國鼎。至七月二十二日,共攻取京畿重鎮十二座,昌平總兵歸降,再獲人畜八萬,所獲人畜現正在押解途中,不日就可抵盛京。臣弟即將取懷柔,河西務,再取通州……」

皇太極高興得喊了起來:「好!打得好,鬧得好,燒了他的德陵,痛快!」

眾人無不欣喜異常。

都察院承政張存仁道:「皇上,明軍已崩潰矣,此滅明之良機也。臣請再征蒙古兵一萬,我朝兵一萬,會同睿親王攻取錦州寧遠,拿下山海關,與武英郡王內外夾擊,攻進燕京產城。」

皇太極搖搖頭道:「怎麼,爾等又著急了?朕說過了嘛,此次征明仍是殘明,而不是滅明。」

張存仁爭道:「皇上,趁武英郡王新勝,正可一鼓作氣,不能失去戰機呀。」

眾漢官一齊道:「皇上,發兵吧,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朕兩次縱橫京畿,卻置明京城於不顧,非不欲取之,時機未到也。不是說欲速則不達嘛。其實爾等不知,朕之所以遲遲不取者,說到底還是一個兵力問題。目前,我國兵力滿、蒙、漢加起來不過十五萬,真要是進了中原,偌大個江山這點兵力便微不足道了。朕時常看著地圖沉思:一旦進關,遼東怎麼辦?總得有人防守吧。燕京產城的城防怎麼辦?京畿一帶的城防又怎麼辦?山西、陝西、山東、河南、兩湖、兩廣、雲貴、四川等省如何設防?文程先生說過,進了中原我們是以少馭眾,這個眾如何馭?會不會出現遼南那樣激烈反抗的局面?攻進燕京產易爾,但攻佔全國就不那麼容易了,所以還要進一步殘明。要殘到明國土崩瓦解,殘到明軍整批來投。那樣的話,我們的兵源會十萬二十萬地增加,有了一百萬軍隊,朕就不用愁了。記住,要想最終平定中原,沒有一百萬大軍是辦不到的。文程先生,朕記得秦國的王翦平定楚國時用的是六十萬。」

「是,皇上。」

皇太極得意的一笑:「中原已是我大清囊中之物,就讓崇禎小兒在燕京產城裡多住幾天。」

一提到崇禎,皇太極立刻聯想到了忠君:「文程先生,祭孔講經一事安排得如何?」

「都已準備就緒。」

「好,朕看大典時百部大戲中有很多是弘揚儒道的,可從中選出一些來,在民間上演,祭孔之前在文廟搞一次廟會,造造聲勢,這件事交禮部辦。」

文廟在盛京城東南角,為明時所建,老汗王遷都到瀋陽,對其進行了修繕。皇太極繼位後對孔廟格外關注,天聰三年和天聰八年的生員考試,都是先到這祭的孔。而責成大臣代聖上祭孔,是金清以來的第一次。

八月十五日,廟會拉開了祭孔的序幕,改元大典時的戲班子們搭起了十個大戲台,《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西廂記》、《漢宮秋》、《鳴鳳記》等好戲連台;打把式賣藝的、吹糖人的、摳六合彩的、各種風味小吃;黑龍江、松花江、蒙古、遼南、山東等各地商賈紛至沓來。從撫近門到孔廟,三里多長的街道沸沸揚揚。

八月二十七日拂曉,身著黃馬褂的正黃旗侍衛一百零八人在前面開道,范文程率滿漢文武大臣及盛京城內、遼陽、遼南等地的生員、士子二百餘名,從大清門前的文德坊下出發,奔撫近門,快到撫近門時,往右拐,行二里多路,便到了文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