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狼性華為——狼道即經營之道 第五章 公司要有自己的「憲法」

優異的管理能將企業做大,卓越的文化才能將企業做強。

靠規模取勝的企業缺乏抗風險能力,隨時有崩潰的可能,唯有文化才能讓企業生生不息。

因文化做強的企業,不僅有一定的規模,還有科學的組織架構、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贏利能力。

華為就是如此,有一套自己的「憲法」,足以應對各種各樣的危機和風險。

華為憑藉「華為基本法」,揭開了中國企業建設企業文化的大幕。諮詢公司做企業文化項目時,華為是不可迴避的標杆,而「華為基本法」則是各式企業文化文本的模板。研究華為,理應從企業文化開始。

1、管理大討論

隨著C&C08交換機開發的成功,華為的發展一日千里,很快就成為國產廠商的佼佼者。然而,隨著企業越做越大,華為也難逃大企業具有的通病,失去了前行的動力。很多員工拿著高額的工資卻不思進取,公司內部逐漸出現管理脫節的現象,員工素質越來越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公司發展面臨管理桎梏,這是任正非所不願見的。作為企業創始人,任正非一向崇尚學習,他雖然不是管理科班出身的企業家,但通過自我學習和日常管理的積累,具備很高的管理素養。而其他員工的素質與其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日常溝通中,任正非的戰略構想和管理思維很難為員工所理解,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貫徹。

多年來,任正非和研發人員朝夕相處,積累了很深的感情,不可能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原來,華為早期以研發人員為主,且基本素質都很不錯。但是,研發人員的聚焦點在產品開發,對企業管理不感興趣。因此,雙方關注的焦點不存在交集,出現溝通問題在所難免。

面對這種狀況,任正非在華為開展了一場以「華為興亡,我的責任」為主題的管理大討論,試圖通過討論融洽高、中、基層之間的關係,讓員工之間得到有效的交流。在討論過程中,關於團隊精神的口號,有員工興奮地提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被任正非斥之為封建意識;而任正非關於企業願景、戰略規劃和流程建設等管理術語,也讓敏於行而訥於言的研究人員頗為撓頭。在這種情況下,任正非無奈地說他們「笨得像頭豬」,而員工則笑任正非在說「鳥語」。

這次大討論沒有解決問題,卻讓華為深層次矛盾暴露無遺。當時,華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

第一,員工失去創業激情,動力不足。華為一直以高薪著稱,相對而言,創業期華為的薪水更高。1993年,剛剛加入公司的劉平月工資就達到了驚人的6000元。1996年,華為曾以40萬元的年薪聘請了一位從國外歸來的從事晶元開發的工程師,很快又將年薪漲到50萬元。

那時,中國行政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在200~600元左右,華為員工絕對屬於高薪階層了。面對突然而來的財富,很多員工都失去了創業激情,工作缺乏動力。任正非有一個著名的「淤泥沉澱層」理論,就是針對這類員工提出來的。

第二,管理層缺乏專業管理素養,無法適應公司繼續發展的需要。創業期華為人基本都不是管理科班出身。當企業做大後,公司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就暴露無遺了。

以研發管理為例,早期的華為採取「游擊戰」和「突擊戰」的方式從事研發,缺乏必要的調研和流程,使得研發效率極低,還經常出現方向性錯誤,JK1000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第三,文化建設不力,溝通渠道不暢。就像前文提到的,任正非和員工彼此無法理解,前者認為後者「像豬一樣笨」,後者則認為前者在講「鳥語」。對一家企業來說,如果企業領袖與員工無法直接溝通的話,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公司內部缺乏統一的文化基因。

任正非意識到,單靠華為內部的努力是無法解決現有問題的,因此開始考慮借用「外腦」。巧合的是,當時剛好有幾位人大教授在華為做培訓,雙方一拍即合,人大教授答應為華為做管理諮詢。

2、文化啟蒙

當時,企業文化雖然在中國傳播了近十年時間,但真正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企業很少,形成規範化文本的幾乎沒有。在這種情形下,華為成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先行者。

華為最初聘請彭劍鋒等人大教授開展企業諮詢時,並不是針對企業文化體系,而是從營銷體系開始的。但在任正非的親自過問下,諮詢內容不斷拓展,從營銷體系逐漸延伸到人力資源、生產管理等領域,最終聚焦到企業文化和管理大綱上。隨後,華為成立了專門項目組,負責整理和提升華為管理大綱。

據彭劍鋒回憶,當年國家正在起草「香港基本法」,因此任正非建議將這部內容極為豐富的管理大綱命名為「華為基本法」。

任正非經常參與項目組的討論,對華為存在的問題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他逐漸認識到,早期的華為主要依賴創業者的創業激情和員工的忠誠,由於規模較小,能夠輕易地統一思想,推動企業的發展,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單純的家族式管理是滿足不了企業發展需要的,要想加強企業的執行力,就必須加大制度、流程建設,走一條更為規範的管理之道。

在明確了公司存在的問題後,「華為基本法」的輪廓就非常清晰了。經過雙方多輪討論,最終將「華為基本法」的主體內容定位在華為的價值觀體系和管理政策系統上。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而管理政策則涵蓋了企業的決策系統、行為準則等內容。

「華為基本法」是中國企業第一部真正有影響力的企業文化大綱,被業界看做是企業文化的啟蒙讀本,不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華為公司的行動指南,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進程。

當然,編製「華為基本法」最大的意義在於:讓華為認清了自身存在的問題,開始從人性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從對人負責轉向對事負責;讓華為認識到制度、流程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地向跨國巨頭學習,引進各種各樣的先進流程,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

任何企業的領導人都會更迭,管理模式可能變遷,甚至連主營業務都會在產業的大背景下發生變更,但唯有文化是生生不息、永不枯竭的資源。華為從創業起就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華為對「面子」文化深惡痛絕,任正非說,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因此諸如「批判與自我批判」這樣的優秀文化,始終是華為文化的核心要素和華為迅速成長的基因。

1、文化永恆

優秀的企業總是不乏特色,甚至這些企業的員工在待人接物上也會表露出某些特徵來。比如聯想、華為這樣的企業,就給人這種感覺。這些企業之所以優秀,緣於其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這些企業的員工之所以與眾不同,同樣在於其獨特的企業文化。

對於企業來說,產品可以模仿,技術可以學習,管理模式可以借鑒,流程也可以引進,唯一無法學習和借鑒的就是企業文化。當年,豐田製造風靡全球,世界各地的生產製造類企業蜂擁而至,希望引進豐田的生產管理。然而,幾十年過去了,豐田還是只此一家,並沒有因為對外開放自己的生產車間而造就新的競爭對手。這是因為豐田成功的核心要素並不在於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製造流程或其他管理環節,而是在於無形的企業文化。

華為是一家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公司,也從文化建設上獲益匪淺。任正非曾表示,華為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經營的、機制的和文化的成功。他說:「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有可愛的員工,用文化黏接起來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無窮的……我們是不會消亡的,因為我們擁有可以不斷自我優化的文化。」

任正非曾多次訪問以色列。以色列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其貧瘠的國家,卻創造出了極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對此,任正非頗為感慨:「這個國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它說它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腦袋。這個有著大離散歷史的猶太民族,在重返家園後,在資源嚴重貧乏、嚴重缺水的荒漠上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他們的資源就是有聰敏的腦袋,他們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創造了世界奇蹟。」

正是在此基礎上,任正非提出:「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華為堅持和重視文化建設,就是認定企業文化是公司永恆的資源,能夠讓公司基業長青。

2、批判

華為提倡的自我批判是華為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樣,華為也提倡批判,任正非在談到接班人問題時說,接班人要有接受批判的精神。

中國人善於自我批判,在民主生活會上,如果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要求,很多人都會選擇批評自己。當然,這種批評是浮在表面的,通常是不痛不癢的,不會影響自己的形象。與自我批判相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