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華為兇猛——狼性生存之道 第三章 知道箭是直的,還要知道弓是彎的

冬天,讓華為不至於在危機來臨時亂了分寸;預言春天,則讓華為在危機中時刻準備著,為公司的逆勢擴張打下了基礎。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將危機當成企業發展的拐點,認為危機是企業發展的契機。

華為同樣如此,危機來臨時,雖然壓縮了業務線,但並沒有收縮戰線,而是通過埋伏、取經、結盟等方式,實現了對競爭對手的趕超。

對高科技企業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研發積累,是不可能在這個行業立足的。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華為還是一家實力不足的民營企業,但這並不妨礙它在研發領域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如果說在C&C08上的投入是為了生存,那麼在北京和上海設立研究所,就彰顯出了華為的遠大志向。

C&C08研發成功後,華為研發部門調整研發戰略,開始考慮做交換機以外的產品開發,並為此成立了一個新的業務部門,主要做光傳輸、數據通信和會議電視系統。隨後,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設立研究所,北京研究所主要做數據通信開發。曾經做過C&C08萬門機軟體項目經理的劉平,於1996年出任北京研究所負責人。

北京研究所雖然確定了數據通信的開發方向,但並沒有明確的開發計畫,因此研發人員幾乎都閑置著。然而,任正非和華為總部並沒有忽視北京研究所的工作,在投入上也沒有絲毫懈怠。

有一次,任正非到北京研究所視察,問劉平為什麼所里人那麼少。劉平表示由於數據通信做什麼產品還沒有確定下來,招了人也沒事幹。任正非聞言很生氣,大聲說:「我叫你招你就去招。沒事做的話,招人來洗沙子也行啊!」

任正非當然不是讓劉平招人來洗沙子,以華為當年的財力,也沒有那麼多的閑錢任北京研究所揮霍。只不過在任正非看來,做研究工作當然需要積累,如果等到確定了產品研發方向再招人的話,就會因為缺乏積累而延誤時機。

更為關鍵的是,任正非並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為了支持北京研究所的工作,在其仍然虧損期間,華為就耗資一億元購買了一棟樓,又花了一億元進行裝修,作為北京研究所的研究和辦公場所。

隨後,北京研究所招入大量研發人員。劉平安排大家先從事最底層的協議開發,為今後的工作打好基礎。為此,北京研究所成立了專門的協議軟體部,按照任正非所說的做「洗沙子」的工作。

軟體協議部開發出來的通信協議棧軟體,後來成為華為數據通信開發平台,幾乎所有數據通信產品都是在這個平台上開發出來的。同樣,通信協議棧也為華為由窄帶向寬頻的過渡奠定了基礎。

劉平回憶當年任正非的指示,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原本看似毫無意義的「洗沙子」工作,極大地拓寬了華為的業務線。

即便在2000年通信產業的冬天來臨時,華為依然堅持在北京研究所的投入,研究所的研發人員超過了一千人。

當年,思科是數據通信領域的霸主,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被其壟斷。在中國市場,思科更是佔據了數據通信骨幹網90%以上的市場。西門子、朗訊等國際巨頭都曾嘗試切入數據通信市場,但一直難望思科項背。在這種背景下,華為作為一家中國通信廠商,敢於挑戰思科的地位,勇氣可嘉。

得益於數年不計回報的「洗沙子」,華為的努力終於有了收穫,成功開發出了A8010接入伺服器。接入伺服器覆蓋了數據通信和電話交換兩個領域,電話交換是華為的主營業務,數據通信則是北京研究所的主攻方向。可以說,選擇接入伺服器作為開發方向,既迎合了產業發展的趨勢,又充分發揮了華為的優勢。

相比較而言,思科的接入伺服器容量偏小,兼容性也較差,而華為的A8010容量更大,兼容性也更好,更為符合中國電信市場的需求。1999年,郵電部傳輸所以A8010為參照,制定了國家接入伺服器標準。如此一來,中國接入伺服器市場基本被華為控制,原本一直以國際標準自居的思科,在中國被華為擠出了這個領域。

由此能夠看出,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說,必須制訂較為長遠的研發戰略,加大對未來的投資,這樣才能保證技術的領先和產品的先進性。如果沒有通信協議棧這個平台,北京研究所不可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開發出A8010,也不可能在思科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搶佔先機。

出售安聖只不過準備了足夠的資金,除此之外,華為並沒有多少過冬的經驗。為了更好地應付危機,任正非帶領華為管理團隊東渡日本,希望從長期陷入蕭條的日本身上學習過冬的經驗。

在談到遠赴日本的原因時,任正非表示: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連續10年低增長、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這個冬天太長了。日本企業是如何度過的,它們有些什麼經驗?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1、日本見聞

華為團隊赴日本學習的時候,正值日本10年經濟蕭條,但任正非在日本看到的卻是一幕平和的景象。回國後,任正非以日本民歌《北國之春》為名寫了一篇文章,裡面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景象及其感慨。

一踏上日本國土,給我的第一印象還是與十年前一樣寧靜、祥和、清潔、富裕與舒適。從偏遠的農村,到繁華的大城市,街道還是那樣整潔,所到之處還是那樣井然有序;人還是那樣慈祥、和善、彬彬有禮,腳步還是那樣匆匆;從拉麵店的服務員,到鄉村小旅館的老太太,從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這麼平和、樂觀和敬業,他們是如此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工作似乎是他們最高的享受,沒有任何躁動、不滿與怨氣。在我看來,日本仍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還是十年前的日本人。

但誰能想到,這十年間日本經受了戰後最嚴寒和最漫長的冬天。正因為現在的所見所聞,是建立在這麼長時間的低增長時期的基礎上,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絕大多數企業,近八年沒有增加過工資,但社會治安仍然比北歐還好,真是讓人讚歎。日本一旦重新起飛,這樣的基礎一定讓它一飛衝天。華為若連續遭遇兩個冬天,就不知道華為人是否還會平靜,沉著應對,克服困難,期盼春天。

……

當時,日本企業普遍面臨三種過剩,即僱傭過剩、設備過剩和債務過剩。即便像松下、索尼這樣優秀的企業,也積重難返,陷入困境。然而,日本民眾良好的心態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企業也得以平緩地度過蕭條期,不至於因長年蕭條而崩潰。

當然,當時的華為還無法與松下、索尼這樣的大企業相提並論,在應付危機方面也缺乏經驗。這正是任正非和華為向日本學習的原因所在。

2、《北國之春》力量無窮

如果說《華為的冬天》是未雨綢繆,讓華為人做好過冬準備的話,那麼《北國之春》則是春風化雨,讓華為人更加堅定了信心。

仔細研讀《北國之春》一文,能夠看出任正非從日本主要學習了三條經驗。

第一,增強危機意識。任正非在松下參觀時,被辦公區隨處可見的一幅畫所震撼。畫上是一艘巨輪,正向一座冰山駛去,畫的下面寫著「能挽救這條船的,唯有你」。任正非原本就在華為內部提倡危機意識,在松下的見聞無疑讓他更加重視危機管理。任正非在文中問道:「在華為公司,我們的冬天意識是否那麼強烈?是否傳遞到基層?是否人人行動起來了?」

正是源於危機意識,華為將安聖電氣出售給了愛默生。而不惜千里來到日本,任正非希望日本之行能增強華為員工的危機意識,並通過中高層管理人員將這種意識傳遞到基層員工中去。

第二,保持樂觀的態度。在日本一個偏僻鄉村的小酒店,任正非他們遇到一群旅遊的日本退休老人。老人們為任正非他們演唱《拉網小調》,對方樂觀、熱情和無憂無慮的心態讓任正非頗為感動。事實上,在漫長的蕭條期,日本人就是懷著這種樂觀的態度對待事業和生活,而沒有被日益窘困的生活擊倒。對中國通信企業來說,在面對IT危機時,同樣要保持這樣的樂觀心態。

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就認為,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企業經營的成本越低,越有利於擴大生產規模。在他看來,企業擴大規模不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同樣也能為社會增添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日本經濟危機期間,松下幸之助的一位朋友為是否建房苦惱,生怕被別人指責。但松下告訴他:「你的想法是不對的。在如此不景氣的時候,像你這樣的資產家,更應該蓋房子。如果不蓋的話,木工和泥瓦匠靠什麼生活呢?他們會更窮,以致無法維持生計。」

在成功預言IT危機後,華為並沒有生存在恐慌中,而是以一種更為樂觀的態度對待危機。之所以如此,和任正非從日本帶回來的經驗不無關係。任正非和松下幸之助一樣,雖然承認危機是一種挑戰,但他同樣認為危機是企業發展的契機。正是在這種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