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華為兇猛——狼性生存之道 第一章 鯉魚跳龍門,逆流而上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當企業經營成功以後,貧寒的身世不但不會讓成功失色,反而讓人生出更多的敬佩之情。

小平房裡起家的聯想,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為享譽全球的計算機業巨頭;拖車裡走出的耐克,把自己的商標貼在別人製作的鞋子上,樹立起一個至今沒有自己生產車間的全球品牌;蘋果、惠普等國際知名企業,同樣是在車庫裡發展起來的。

華為與這些跨國巨頭一樣,寒酸的原始資本,步履蹣跚地創業。然而,華為走的卻是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當大家爭相做交換機代理時,它卻孤注一擲地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

華為創業頗為寒酸,2.1萬元的原始資本,簡陋的辦公環境,讓以任正非為首的創業團隊無法大展拳腳。在最為窘迫的時候,華為甚至賣過減肥藥,做過墓地生意。然而,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憑藉任正非的領導能力與經營藝術,華為從代理起家到創建自主品牌,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家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的全球化公司。

1、創業前的任正非

時勢造英雄,意味著英雄並不是自己想做英雄,而是時勢逼著他不得不去努力奮鬥,最終成為英雄。任正非創辦華為同樣如此。在感嘆華為創造的種種奇蹟之餘,我們先來看看任正非的身世和華為創業初期的艱辛。

任正非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地區鎮寧縣,兄妹七人,他是老大。在任正非的筆下,他的父親是一位「鄉村教育家」,後來成為一所專科學校的校長,母親是中學教師。

這本應是一個能過上小康生活的家庭,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歷史原因,任正非一家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任正非直到高中畢業時都沒穿過襯衣,有同學讓他向母親要一件,他從來不敢開口。考上大學後,母親一次送了他兩件襯衣,任正非感動得幾乎大哭一場。

由於父親有受審查的歷史背景,任正非的弟弟、妹妹因此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幸運的是,任正非雖然也受到一些牽連,但仍有機會參軍入伍。在部隊期間,他選擇了科研工作,並且成績不錯。

1978年對中國意義重大,對已近中年的任正非來說同樣非比尋常。這一年,部隊開始大裁軍。當時,任正非已經是某個研究所的副所長,如果他願意的話,應該還能工作一段時間,但他毅然作出轉業的決定。

經過幾番輾轉,1982年的時候,任正非終於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在深圳南油集團直屬的一家電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一職,待遇非常不錯。或許真應了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任正非在與他人合作的時候,因為缺乏經驗被騙了200多萬元的貨款。雖然沒有人讓他承擔經濟責任,但他認為沒有理由再待下去了,因此選擇了離開。

這時候,任正非的父母已經退休,他自己也有了兩個孩子,還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顧,如果他沒有工作的話,家庭生活只會比以前更糟。對任正非來說,這就是當時的「時勢」,逼著他尋找新的出路。

在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情況下,任正非想到了創業。1987年,他同幾位合伙人湊了2.1萬元資本,在一處居民樓里創辦了公司,第二年更名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居民樓建在偏僻的南油新村,周圍亂草叢生。就是在這樣破敗的環境里,日後震驚全球的華為開始起步,發展速度絲毫不亞於那些銜著金元寶出生的貴族企業。

2、一切只為生存

當年,雖然政府已經提出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的政策,但民營經濟的合法性一直沒有得到承認。直到1988年,民營企業才進入合法發展階段。華為之所以在1987年成立,而在1988年更名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可能也與此有關。商品經濟尚且被計畫制約著,市場經濟當然更是禁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華為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成立,又沒有什麼背景,別說發展了,就是生存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華為雖然在公司名稱上掛了「技術」二字,但早期的經營範圍和技術根本沾不上邊兒。

事實上,華為沒有任何研發活動,只不過做些倒買倒賣的業務而已。正是在這種困境下,任正非才會考慮到賣減肥藥,在墓碑生意興隆的時候,任正非還派人去專門做了市場調研。

企業和人一樣,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生存,然後才是發展。華為也不例外,只要有能賺錢的生意,它都願意涉足;無論產品是高雅還是低俗,它都不會有絲毫顧慮。

華為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於它的堅持。創業總是充滿艱辛和困苦,只有那些有心理準備、性格堅毅的創業者才能打破創業的瓶頸,成為最後的贏家。

當然,早期的經歷雖然談不上成功,但還是給任正非和華為帶來了難得的經驗。多年以後,「華為基本法」強調: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這一條被放在基本法的第一條,可以看出華為的決心。這表明,華為希望在專業化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而不願被外界環境和其他高利潤的領域誘惑。

很顯然,早期零散的經營業務,沒有給華為帶來任何的資本和品牌積累,這讓任正非等人明白:投機運作永遠無法出頭,只有在一個領域埋頭耕耘下去,才是企業成就事業的通途。

幸運的是,華為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主業。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市場經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陌生。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以任正非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毅然投入市場經濟大潮,成為那個時代的領航者。

1、積累原始資本

梳理第一代企業家的創業歷程,我們會發現他們第一桶金的挖掘經歷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華為、萬科、聯想,都是以代理起家,從而挖得了第一桶金,積累了足夠的原始資本。

事實表明,如果沒有渠道募集足夠資本的話,企業就不應該奢求創業初打造自主品牌,而應該儘快積累原始資本。

華為是一家務實的企業,雖然命名為技術公司,但並沒有急躁冒進,而是以代理起家,通過代理業務積累了原始資本。代理業務不僅給華為帶來了資金,而且在市場渠道和營銷網路方面為其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華為從事電信設備銷售,緣於一次偶然的機會。那時候,華為創業不久,一直苦於沒有賺錢的生意可做。每當遇到熟人,任正非都會向對方請教一番。一天,任正非與遼寧省農話處的一位處長聊天,問起做什麼生意賺錢。那位處長表示用戶交換機生意不錯,並給他介紹了一家做用戶交換機產品的香港公司。

這次偶然的機會,讓華為與電信設備打上了交道。對此,任正非曾調侃地表示,華為是「誤上了電信的賊船」。但對華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美麗的誤會。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交換機是個香餑餑。對很多家庭來說,裝一部電話就像辦了件大喜事。裝一部電話個人需要4000元,單位要5000元。如此昂貴的價格,還需要排隊送禮才能等到機會。

這種緊俏的市場狀態,讓代理交換機成了一件熱門生意。對代理商來說,只要有貨源,就不用愁產品賣不出去。更讓人心動的是,代理的利潤還高得離譜,幾乎達到100%的比例。

有人將那時候稱為代理年代,一點都不過分。那時候創辦的公司,如果沒有什麼遠大理想的話,靠代理業務活下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要想活得很好,或者想創立自己品牌的話,僅憑代理業務是無法做到的。事實上,華為創立不久,國內交換機市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代理業務也不再那麼容易了。儘管如此,華為還是挖到了它的第一桶金。

從華為的創業過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在創業之初就確定自己的主業。在那個年代創辦的企業,就像華為、聯想、萬科這樣的優秀企業,最初對做什麼業務也都很茫然。相比之下,現代企業往往在創業初就會明確主營方向,甚至連資金來源、目標市場、員工招聘等,都會提前做好規劃。這是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表現,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再也不可能讓企業像當年那樣在創業後尋找可行的業務了。

2、代理:無法掌控的命運

代理交換機業務為華為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也讓其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擴張了營銷網路。然而,在賺到事業的第一桶金後,華為很快發現,交換機代理業務越來越難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

首先,代理業務幾乎沒什麼技術含量,行業進入門檻太低,很快就有一大批企業加入到這個行業。面對中國電信市場的巨大需求,不僅華為發現了這個商機,還有很多公司和個人也發現了這個「聚寶盆」。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許瑞洪,早在1984年就南下深圳,很快便發現了交換機的廣闊市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