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命運相搏到底(湘西會戰) 盲人摸象

在牛形山山下的村莊里,村民除了少數擔任支前民工外,大多數都已經「跑反」,也就是疏散了,只有一些老弱或婦女留守在家,可以幫著守軍置辦伙食。

有一天,五十一師的三個士兵從魚塘里捉到幾條草魚,讓鄉親們給他們煮魚湯喝,可是還沒有等到草魚下鍋,這三個士兵就接到了開赴前線作戰的緊急命令。

鄉親們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魚湯,然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人撤下前線。第二天,終於有幾個渾身是血的士兵從牛形山上撤了下來,不過並不是原先捉魚的那三個人。

見鄉親們詢問,士兵號啕大哭,他們說,全連能夠完好地走下戰場的就他們幾個……

五十一師重新控制了松山高地,在近戰過程中,該師將日軍一個中隊斬殺殆盡,自身也傷亡慘重。山樑之上,巨石與巨石間的縫隙都被手榴彈木柄給填滿了,士兵們血肉模糊的屍體橫陳交錯,慘不忍睹。

截至4月25日,第七十四軍五十一師和第一百軍相繼出擊,將日軍第一〇九聯隊主力包圍於圭洞以東的崇山峻岭之中。

日軍是無後方作戰,所帶糧食也十分有限。最初,他們以為能像以往那樣速戰速勝,所以一路上對民間的糧食牲畜都肆意進行糟蹋,或者燒毀,或者倒進溝壑。對搶掠到的耕牛,他們都只食用大腿部的肉,宰殺的豬,也僅取少量精肉。

到了這個時候,日軍第一〇九聯隊的運輸供應線被切斷,不少部隊很快陷入了飢餓狀態。吃飯時,士兵們集合站成一列,軍官拿出一小袋炒米,給每個士兵發一把。士兵們接過炒米,和著山泉水吞咽下去。

彈藥倒是帶了許多,但消耗更大,最後被迫實行配額供應,彈殼必須上繳,送交臨時兵工廠進行再加工。

見第一〇九聯隊陷於包圍之中,師團長菱田一邊命令他們確保現有陣地以及準備攻勢,一邊決定從第一三三聯隊調一個步兵大隊加炮兵中隊赴援。

按照菱田的設想,如此調整之後,既可以迅速解日軍第一〇九聯隊之圍,又可牽制中國軍隊的主力,更重要的是本師團仍能夠按照原計畫進攻芷江,乃是化被動為主動的一舉數得之策。

接到命令時,日軍第一三三聯隊對山門鎮的進攻剛剛結束。山門位於圭洞以南,這裡的守軍只有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一六九團的一個營,他們以區區一營的兵力,承受了三倍於己的敵人的猛烈攻擊。雙方激戰三晝夜,日軍被殺傷五百多人,該營也傷亡慘重,但是直到日軍沖入鎮內,殘餘的一百多人仍與日軍進行了三天的巷戰。

攻佔山門後,日軍第一三三聯隊根據師團的命令,派步炮重組的救援大隊攻向龍潭鎮。

在湘西會戰中,日軍不僅喪失了制空權,而且陸軍的偵察、聯絡手段也失靈了。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是,日軍在會戰過程中表現笨拙,與以往靈活敏捷的身手相比,簡直判若兩軍。

過去中國軍隊在戰場上遭遇日軍時,都要極力隱蔽身體,即便窺視日軍動態也必須倍加小心,若是誰不慎暴露目標,就會招致日軍大炮飛機的攻擊。如今是反過來,中方指揮官可以從容鎮定在第一線觀察地形和敵情,倒是日本人隔著七八百米還是只敢探頭探腦,東張西望,一旦發現前方有中國軍隊出現,他們立刻就得鑽進林子隱蔽起來。

正是因為第四方面軍總部對前線情況洞若觀火,而日軍卻如同盲人摸象,菱田的計畫才步步被動:救援大隊沿途遭到五十七師等部一輪又一輪的有力阻擊,前進非常緩慢。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所依賴的三大法寶——飛機、重炮、坦克(或騎兵),現在都逐一失去了效用。這倒也罷了,為了準備這次山地戰,日軍帶來了許多馱馬以及用於打馬掌的化鐵爐,這些爐子裝上馬達即可使用,每匹馱馬還額外配備了四副馬掌,以便中途進行替換。

可正是這些馱馬出了問題。它們都是改良馬種,高大健壯,適於平原作戰,在山區卻行動艱難,尤其在遭到中方小股部隊的襲擊後,馬隊首尾不能相顧,一片大亂,把步兵前進的道路都給堵塞住了。

讓救援大隊大吃苦頭的,還有雪峰山崎嶇險惡的地形,基本上是越往前進,山越高,谷越深。凡是所要經過之處,能供人馬行軍的道路寬不足一米,險要處又大多已遭到破壞,要想繼續通過,只能鋸倒樹木,削下岩石,鋪墊而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