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命運相搏到底(湘西會戰) 萬法不離其宗

既然要急取芷江,日軍一開始便極力避免攻堅,出乎他們意料同時也讓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沿途也確實不太需要攻堅,守軍數量很少,而且往往只做輕微抵抗就開始往後撤退。

此時坂西已從衡陽趕到邵陽,親自在第一一六師團原指揮所內進行指揮。他根據前方報告做出的結論是,整個戰局如同先前的預期那樣,正在朝著有利於日軍的方向發展。

抗戰中最後一個大規模會戰——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已經全面展開。在坂西看來,前任曾在長衡會戰中取得的那些戰績全都唾手可得,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前方的輕微抵抗只是表象,在雪峰山這一核心區域,中國軍隊已開始大範圍調動兵力。

前線槍聲一響,王耀武便召開高級幕僚會議,並確定設總部於安江,設前線指揮所於辰溪,後者由方面軍參謀長邱維達率領大部分幕僚人員進駐,直接負責戰役的指揮。

作為第七十四軍自己培養出來的智囊人物,邱維達這兩年在陸軍大學的光陰沒有虛度。

陸軍大學以擅長培養高級幕僚為特色,凡陸軍大學畢業的優秀生,在戰術謀划上均具備突出之處,這一點在趙子立、余程萬等人身上表現很明顯。隨著正面抗戰的深入進行,大家都看到了提高軍事素養的重要性,王耀武對部下報考陸軍大學一直抱著樂觀其成以及積極支持的態度。

陸軍大學分為三年制的正則班和兩年制的特別班。前者面向社會和軍內年輕的下級軍官進行招生,後者主要接受資深軍官的報考。邱維達就讀的就是兩年制的特別班。

特別班與正則班不同,由於學員都是有軍事指揮經驗的資深軍官,所以課程的針對性非常強,授課教官也都是陸軍大學扛鼎級的戰術專家。在教官的指導下,學員們要在課堂上重溫戰場上體驗過的戰術原則,同時還要根據教官規定的情境,做計畫,寫命令,進行各種沙盤作業,有時他們還要到野外去上現地戰術課,對假想的戰鬥進行模擬。

經過陸軍大學兩年的熏陶,邱維達在戰術思維和指揮能力上都有了進一步突破的可能,王耀武將指揮大任交給他,也是要給予他突破自身的機會。

會戰之前,無論邱維達還是王耀武,都已預計日軍會繼續採用「反天爐戰法」,即以重兵迂迴兩翼,然後從中央進行突破。雖然「天爐戰法」在長衡會戰中遭遇了失敗,但這不表明「後退決戰」與「爭取外線」的戰術思想已經落伍。萬法不離其宗,正如趙子立曾指出的那樣,以薛岳為首的指揮層所出現的最大失誤,還在於沒有延長縱深度以及適時集中兵力,假如這兩點能得到改進,且不犯錯誤,穩紮穩打,會戰是有希望取勝的。

在過去的會戰中,中方選擇的後退決戰地點一般都是城池,但這一次他們要選擇雪峰山區,並且大家都認為,後者比前者在地形上更為有利。

孫子兵法有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邱維達據此打了個比方,說人生於大地之上,就像螞蟻生於丘阜之間,地形稍有不便,就難以運動。軍隊也一樣,遇到地形險阻,同樣會限制其行動,變得束手束腳,因此善於用兵之人,一定會事先搞清楚地形的利害,「地形宜於戰則戰,不宜戰則守」。如果不掌握地形的奧妙,就強行作戰,是很難打勝仗的。

雪峰山的地理特點是山巒重疊,道路崎嶇險惡,且山脈均呈南北走向,越往西進,山勢越險越高。正是中國古代兵學家孫武所稱的「死地」。就此而言,日軍在戰略戰術上都犯了錯誤:戰略上是犯了冒進的錯誤,而戰術上是犯了攻堅的錯誤。

在召集有關作戰人員,包括美軍顧問共同研究之後,邱維達決定採取攻勢防禦的戰術,即先守後攻,守是為了消耗日軍有生力量,攻是為了進一步殲滅日軍全部或大部分有生力量。中國軍隊的作戰也相應分為兩期,第一期為守,第二期為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