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上最偉大的士兵(南昌戰役) 東方式的堅毅

王師長成了王老闆,開始辦廠做起了買賣。他非常有生意頭腦,工廠紅紅火火,還開起了分廠。不過與當時常見的利用部隊牟利不同,所有工廠和生意機構都屬於王耀武的私人企業,他也不親自參與,而是另外安排友人託名辦理。賺到錢之後,這些錢大部分被用于軍隊補貼,以提高和改善官兵的生活待遇。

北伐戰爭前後,若就國內生活水平來比較,中國軍人的待遇還是可以的,要是能夠正常發放不欠餉的話,甚至稱得上優厚。以粵軍為例,士兵每月有三元錢(指銀元)的軍餉、六元錢的伙費食,只要不染上什麼不良嗜好,每個月都會有結餘的錢寄回家。軍官從准尉起,每月有三十二元軍餉,做到少將,就有三百二十元,如果祖墳冒青煙,能升到上將,每個月就有八百元!

有實權的主官還有更大的收益來源,比如只要把軍隊經費存入私人銀行,就可以獲取高額利息。在國民黨將領中,方靖算是比較清廉的一個,但據他自述,僅團長一任,就花四千元大洋在上海買到了一處舊房,升任旅長後,又花一萬兩千元將舊房翻建成樓房,還資助其兄在南洋開辦了一家印刷廠。

以後隨著幣制改革,軍餉由銀元改成了鈔票,即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抗戰前物價還較為穩定,抗戰後物價翻著跟頭往上升,法幣迅速貶值,而士兵的薪餉和伙食費仍未有增加,這點錢根本就買不到什麼蔬菜食油,用士兵的話來說,「(發到的鈔票)拿來擦屁股都嫌打滑!」

如果軍糧保障再出點問題,士兵就連喝粥都難了,所以當時不少部隊都有逃兵現象,一則是因為在前線食不果腹;二則很多士兵都是抓來的壯丁,他們被抓後,非常擔心家屬生計無著。

軍官的日子並不比士兵好過。「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軍政部規定發「國難薪」,上將至上校的軍餉減半,少校打六折,尉官打七折。相比之下,高層軍官受到的影響較小一些,甚至那些有實權的主官也照舊可以通過各種創收渠道為自己牟利,苦的是基層軍官和那些有職無權的幕僚,他們不比士兵,大多拖家帶口,負擔很重,光靠「國難薪」根本無法維持。於是能帶兵的就吃兵缺,或者讓士兵幫自己去幹活跑生意,帶不了兵的甚至偷偷利用部隊的騾馬去馱鹽換土特產,以便維持起碼的生活和體面。

王耀武很清楚這些,他也知道這些問題上面解決不了,只能「自力救濟」。他在江西、廣西等地購買田地,讓年老傷殘官兵開墾農場,部隊整補編訓時,也開墾農場和畜牧場,以種植蔬菜、水果直至雞、鴨、豬、魚,名為「農兵合一」,所獲成果均用來改善官兵的副食。以練兵見長的馮玉祥曾巡視七十四軍,巡視之後對七十四軍官兵的生活條件也表示滿意。

自然,那個「王老闆」的身份同樣是不能捨棄的,抗戰期間,王耀武不但辦企業照舊,還派人在各地販售日用品,這些日用品也銷給七十四軍官兵,不過價格比市場價格要低一成。

手裡有了銀子,辦事才能不慌不忙。在七十四軍,各級官兵在資金上有任何公私困難,都能夠立即得到解決。部屬有私事回家,只要去見上王耀武一面,王耀武都要另送旅費相贈,以壯行色,因此所屬官兵對他無不感恩戴德,爭相效命。

王耀武不是那種裝模做樣的人,軍官收入羞澀,不僅會令其本人窘迫和難堪,也不利於激勵士氣和吸引人才,畢竟人不能總是靠熱血沸騰的口號活著。正是明曉這一點,王耀武允許七十四軍的基層軍官吃空缺——不是兵缺,是長夫缺,即徵用民夫時的缺額。

長夫缺每名是十五元,按規定,團長可以吃二十名,也就是能多得三百元的補貼,連長減半,一直到排長,也可以得到至少十五元。如果部隊需要臨時徵用民夫了,報酬依舊照給不誤,但嚴禁強抓民夫,同樣的,七十四軍也嚴禁吃士兵的空額,這使得部隊的兵員永遠都能保持完整充足。

對中國士兵所處的艱苦條件和英勇精神,到過中國的西方記者無不深感震撼。這些士兵時時面臨被20世紀武器所摧毀的危險,然而他們身後的社會組織和醫療救護卻大多還屬於中國古代。

英國記者阿特麗在前線看到過許多中國士兵,親眼見證了士兵們的身體是多麼消瘦,四肢是多麼孱弱,可就是這樣一種條件,戰場的存活者們仍然會在第二天繼續戰鬥。

在老外看來,這種東方式的堅毅實在是一個神秘的奇蹟。有人甚至為此杜撰了一種理論,說中國人的神經組織一定跟西方人不同,因此也就沒有與西方人同樣的感覺。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還是那位頗有膽魄的美國人卡爾遜說得好:「只要給予中國士兵以精神的激勵和足夠的糧食,那就沒有一種困難他們不能安然渡過。他們的毅力無可超越,他們的忍耐舉世無雙!」

阿特麗也深信,無論武器裝備有多麼落後,後勤條件有多麼簡陋,中國都是必勝的,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士兵。

卡爾遜和阿特麗所言非虛。王耀武的當家,使得七十四軍更加兵精糧足,這支強軍逐漸走向其歷史上的全盛時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