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裡(淞滬會戰) 拳拳到骨

日軍在強渡時遭到守軍的猛烈阻擊,機槍子彈爆豆一般地咯咯作響,有的渡河鐵舟還未到達對岸,船上的日本兵就全部陣亡了。日本《讀賣新聞》對渡河戰進行了跟蹤報道,記者曾拍攝到一名伍長在離岸5米處胸部中彈時的情景,該伍長死的時候還抱著船槳。此類膠片被收進新聞紀錄片後,在東京電影院進行了放映,結果引起很大反響。

在日本國內,人們的口頭禪通常是「中國人是草包,馬上就會投降的」,很多年青人也正是聽信了這種忽悠,才興高采烈地參了軍。現在大家看了電影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日軍在淞滬戰場上遭受了極大的損失,而中國人強烈的抗日意識和英勇的抵抗精神也讓他們倍感震驚。

在付出不小代價後,日軍終於奪取了蘊藻浜南岸的部分陣地。幾天之後,又向大場鎮發起猛攻,大場戰役由此打響。

大場的背後就是閘北。中國軍隊已沒有多少可退縮的餘地和空間,各兵團、各部隊競相參戰,有的部隊剛到上海,甚至連地形、敵情都尚未摸清,就進入了作戰陣地。

在爭奪一座山崗制高點的戰鬥中,中方出動了十多個團,五十八師吳亞夫營也被緊急抽調過來,為主力衝鋒擔任掩護。那是一場真正的大規模激戰,不是拳拳到肉,而是拳拳到骨。到處都響徹著喊殺聲,近在咫尺的雙方士兵全都在捨命相拼,無數鮮活的生命瞬間就消失掉了。

戰鬥進行到下午三點左右,吳亞夫和部下們已經殺紅了眼,他們忘記了自己的任務只是掩護,全都不顧一切地往山崗上沖。

雙方誰都沒能完全佔領山崗,到了晚上,便各自在山崗下的泥地里挖散兵坑進行休息,然後第二天再戰。

苦戰一個多星期後,中國軍隊佔領了這座山崗,但是這並不能改變整個戰場的被動局面。除了兵員數量急劇增加、火力得到加強外,日軍在戰術上也有所改進。以往的「一炸二轟三攻擊」,往往無法形成逐步推進的掩護炮火,炮擊都是用於轟炸固定工事,至於能不能對後面步兵的進攻真正起到作用,炮兵基本不管。

在大場,卡爾遜看到了唯一一次可稱為「逐步推進」的掩護炮火,炮彈總是落在距離其步兵前方六七百米的地方,這樣就為步兵佔領中方陣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

10月下旬,松井石根發出了中國軍隊正在全面撤退的官方聲明。此時駐上海的英美外交官都高度關注戰爭進展,他們在多個地點配置了觀察哨,站在觀察哨上的觀察員能夠清楚地看到中國戰線的情況。獲悉松井的聲明後,卡爾遜急忙和觀察員們進行聯繫,得到的報告是一切正常,中國軍隊沒有撤退。

話雖如此,卡爾遜心裡的石頭並沒有能夠因此安穩落地。俗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沒點風吹草動,松井這樣級別的人怎麼會無端發官方聲明呢?

必是前線局勢出現了變化。卡爾遜打定主意,決定驅車到位於蘇州河南岸的中方後備陣地去看一看。

到了目的地,果然聽到蘇州河北岸炮聲隆隆,說明炮戰仍在進行中。當地情況似乎確如觀察員所說的那樣,甚至老百姓的情緒都很穩定,一路上卡爾遜不時能見到婦女站在沒膝深的水裡揉搓著衣服。

然而這只是表象。突然間,一架接一架的日軍轟炸機尖嘯著沖了過來,從機身上落下的炸彈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剛剛還顯得和平祥和的天空,立刻被籠罩在陣陣殺氣之中。

卡爾遜怔住了。他馬上明白,松井的聲明絕不是空穴來風,這種空襲是有所指向的,其目的是為了破壞中方後備陣地,加速中國軍隊的撤退。如此說來,中國軍隊的撤退是沒有疑問了。

實際上,在10月25日,在大部分中方陣地都被日軍炮火所摧毀的情況下,日軍已突破了大場。大場一失,中方側背即面臨威脅,不得不於第二天向蘇州河南岸撤退。

中國軍隊在大場的作戰,和在羅店時一樣頑強執著,但精神、肉體和熱血不可能無限量地起作用,他們缺乏打陣地戰所必需的足夠武器以及能夠提供掩護的空中力量。

10月30日,日軍通過強渡蘇州河,搶佔了南岸的幾個要點,不過中方戰線依然保持完好,而且即便蘇州河這邊頂不住,尚有事先構築好的「國防線」可以利用。卡爾遜據此判斷,淞滬戰役將再持續幾個月。

日本人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其統帥部再次向上海增兵四個師團加一個旅團。11月5日,在海軍的協同下,援兵部隊由杭州灣北岸登陸,對中國軍隊形成包夾之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