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裡(淞滬會戰) 仗打得苦啊

在認識投筆從戎的教師後,卡爾遜走進一間部隊伙食房。一名炊事兵好奇地問他:「在你們國家,人們都吃些什麼?」

卡爾遜如實回答:「肉、土豆、碗豆和玉米。」

「不吃米飯?」

「也吃一點,但我們常把它當甜食。」

用來活命的米飯居然被當成甜食或是點心?炊事兵完全無法想像,他被震到了。

話題接著就轉到了卡爾遜的皮靴上:「你穿這麼重的鞋怎麼能走路?」

卡爾遜一時不知如何解釋才好,只能說:「我習慣了這種靴子,而且它能保證我的腳不吃泥巴和石頭的苦頭。」

炊事兵穿的是一雙布鞋,他不能認同卡爾遜的說法:「如果是在泥地里,我就脫掉鞋。」

穿著一針針縫起的布鞋或是光著腳,然後為抵抗日本人而拚命流血,士兵們稱之為「民族自救」。

「敵人想霸佔我們的家園,如果我們一齊努力,就能打敗他們!」

在回城的路上,卡爾遜想,日本肯定是弄錯了一件事,他們以為可以像過去那樣欺負中國,可以繼續蹬鼻子上臉地撈到無窮多的好處,卻沒想過這個民族一旦爆發出來,力量會有多大。

正如卡爾遜所認識到的,在這十年里,中國軍民確實已逐漸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國內戰爭是一回事,抵抗外來侵略又是另外一回事。

日本人當然不能理解這種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日本的昭和時代,從平民百姓到軍政首腦,再到天皇,都被潮湧般的軍國主義狂熱情緒所裹挾著,其內心的優越感就像肥皂泡一樣撐得欲裂還脹,他們認為所謂民族精神,只有他們才配有,什麼時候輪到積貧積弱的中國了?

中國軍隊在上海的抵抗,惹得日本政府惱羞成怒,首相近衛文磨發表講話,聲稱:「日本的行動方針是把中國打得屈膝投降,使它不再有戰鬥的精神。」

中國的領土面積太大,在侵華策略上,日本開始想的是慢慢吃,以免過於著急噎著自己,所以「七七事變」後,政府和軍方所表露出來的胃口,只是控制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和綏遠五個北方省份。近衛的恫嚇則表明,他們已決定摒棄這種一省一省吞食的「不擴大政策」,這就要擼胳膊挽袖子,全面征服中國了。

從9月1日起,日軍不斷增兵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都感到壓力倍增,一般情況下,他們是白天防守,晚上再向日軍發起攻擊,但是在日軍有所警備的情況下,夜戰已很難再像剛開始那樣收到奇效。

五十八師有一個貴州籍的營長,名叫童剛。他有一個私交甚好的黃埔同學在獨三十四旅,正好獨三十四旅的防線又緊挨著五十八師,童剛便抽了個空去看望老同學。兩人近十年不見,自然是親密熱絡得不得了,當天同學挽留童剛吃飯,飯還沒吃完,副營長就打電話讓童剛回去,說部隊要在晚間出擊羅店。

握別時,童剛對同學說:「等打完勝仗回來再見。」但是他沒有能夠實現這個承諾,在夜戰中童剛頭部中彈,不幸以身殉國。

即便不主動出擊,一動不動地呆在家裡防守也不是一件樂事。由於處於濱海地區,水位比較高,地面下挖一米就可以見到水,往後挖得越深,坑裡的積水越多,士兵們的雙腳只能長時間浸泡在渾濁的泥水裡。同時為了防空,很多陣地上白天都不能生火做飯,只能依靠後方送來的飯菜,在晚上吃一頓。碰到運氣不好,送飯菜的後勤人員在半途中就連人帶物被炸光了,那樣的話,就連晚飯也沒得吃了,要想不餓死,便唯有用身邊有限的炒米和積水來充饑裹腹。

「仗打得苦啊。」在五十八師任代營長的吳亞夫記不清待在壕溝里的那段時間是怎麼熬過來的,他只知道密密麻麻的炮彈連續不斷地從頭頂呼呼地飛過去,爆炸聲震耳欲聾。

被掩蓋在死亡暴雨之下的中國軍人並未被艱難困苦所嚇倒,當日軍停止炮擊,用步兵發動進攻時,迎接他們的仍然是猛烈的機步槍子彈,沒有一支中國軍隊主動選擇從關鍵位置後退。

截至9月9日,登陸長江南岸的兩個日軍師團因傷亡慘重,已無力再發動進攻。日本統帥部被迫再次增兵,隨著援兵的到來,正面日軍重新變得活躍起來。在兩次進攻五十一師駐守的施相公廟陣地未果後,他們又採用步車協同作戰的方式,將矛頭對準了五十八師。

作為甲種師,五十八師在中國軍隊中的火力配備算是不錯的,從山野炮到迫擊炮、平射炮都有,儘管數量不多,但若用到戰鬥中去,作用已是不小。五十八師進入陣地時,當地居民還有很多沒有撤走,知道部隊要部署炮兵陣地,老百姓不僅主動拆掉自己的住房,為炮彈清除射界,還找來大棚、麻袋之類的東西,搭在挖好的戰壕上面做掩護。

日軍往上一攻,五十八師立即組織炮火集中轟擊。那天剛下過雨,雨後泥濘,日軍爬蟲一樣的坦克大多陷在泥里,失去掩護的步兵被炸了個昏天黑地。五十八師趁勢衝殺,與日軍展開肉搏戰,喊殺聲一時響徹天地。

要說白刃肉搏,恐怕列強中沒有哪個國家有日本那麼重視。就連卡爾遜都知道,拼刺刀一直是日本步兵最拿手、最擅長的。除了對士兵普遍實施高強度訓練外,日本三八式步槍(即「三八大蓋」)幾乎就是為此而量身定做。它的槍身既長重量還輕,俗話說得好,一寸長一寸強,這讓日本兵在拼刺中大佔上風。另外,「三八大蓋」所配裝的刺刀鋼口質量也極高。二戰期間有人對各國所裝備的主力步槍刺刀進行過對比試驗,結論是「三八大蓋」的刺刀鋼度最好,是試驗中唯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

可是淞滬戰場上的肉搏戰,並沒有出現日軍全面佔優的情況,反而常常被中國兵用刺刀趕著倒退。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最早到上海參戰的中國部隊多為主力精銳,不少老兵都具備比較熟練的拼刺技術。其次,日軍腳穿卡爾遜那樣的皮靴,要是走在公路上,自然可以起到保護腳的作用,但如果是在水塘縱橫的泥巴路上跑來跑去,則又不一樣,稍不留意,靴子就會陷到泥里去。相比之下,穿布鞋、草鞋乃至光著腳的中國士兵在反應上還要靈活快捷得多。

在機械式的白刃戰訓練中,日本兵已經養成習慣,拼刺時必要先卸下子彈,然後再一心一意地進行格鬥。中國軍隊沒有這麼程序化,按照內戰的經驗,士兵們在端著刺刀衝上去之前,通常都會甩一排手榴彈。可別小看了這排手榴彈,它們即便不能夠把面前的日本兵給提前終結掉,也會在接下來的格鬥中影響對方技術動作的發揮。

卡爾遜觀察後,深感「日本步兵在白刃格鬥中的劣勢令人驚訝」。五十八師正是通過肉搏戰擊退了日軍,打掃戰場時,該師繳獲了一面日軍聯隊隊旗以及相當多的軍用品。

嘗到了中方火炮的滋味兒,日軍開始改用飛機對五十八師的陣地進行轟炸。隨著戰爭的延續,他們已通過空中偵察,基本掌握了守軍的陣地結構,所以這種轟炸還是有些準頭的。

轟炸持續了三天,飛機炸彈從早落到晚,幾無間隙,轟炸過後,方圓百里的地面上全都是一座座大坑。僅吳亞夫營,就死傷了十多名官兵,在後方三里地外的炊事班整個被端掉了,炊事兵一個也沒能活下來。

日軍估計轟炸達到了預期目的,即出動步兵攻擊。經過這次轟炸,五十八師不敢再用火炮集中射擊了,怕被日軍的飛機或大炮鎖定目標後予以摧毀。一位中方師長說的很實在:「(動用火炮)不能勉強,我們是劣勢裝備,兩傢伙打爛了,就沒有了。」

好在五十八師的戰鬥力尚存,吳亞夫所在的三四七團3個營從三面出擊,再次擊退日軍的進攻,並且繳獲了整整一卡車的軍刀、迫擊炮和槍支彈藥。

日本人總想在羅店前線挑一個最軟的柿子捏。在五十八師這邊吃了癟,他們又趕緊掉頭朝向五十一師。9月30日,施相公廟一線遭到了當月最後一次強大攻擊。不過對付此類進攻,五十一師已經相當有經驗了,日軍離得遠,部隊就一彈不發,以免無謂地消耗彈藥,只有當日本兵進入有效射程,才會予以料理。

施相公廟前沿的戰火一直燃到天明。五十一師拼盡了全力,營長劉振武以下五名軍官都在激戰中陣亡,通過浴血奮戰,該師終於還是將日軍擋在了防守主陣地之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