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秘密到底在哪裡(淞滬會戰) 天大的玩笑

就在8月29日這一天,從漢口整訓地出發、由俞濟時任師長的第五十八師也到達了嘉定。

五十八師和五十一師一樣,原來都屬於地方部隊的番號,後來老五十八師和紅軍作戰吃了敗仗,那個倒霉的師長便被摘了烏紗帽。到俞濟時走馬上任時,該師除原來的殘部外,還併入了浙江省的三個省級保安團,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兩旅四團的甲種師。

那段時間,湧入上海參戰的全國各地部隊源源不斷,為了便於協同配合,統帥部重新編製了一批軍級番號,並將各師分別編入新軍。8月30日,成立第七十四軍的命令正式下達。第七十四軍編製內的部隊包括五十一師、五十八師和一支官兵多為貴州人的獨三十四旅,俞濟時出任軍長兼五十八師師長。

抗戰之前,無論是國民黨的中央軍,還是各地軍閥,一般都是根據派系來劃定部隊統屬的範圍,這個在西方乃至於日本都不可思議的建軍規則,在中國卻早成慣例。倘若不是抗戰需要,類似怪圈是很難被打破的,因為它涉及一個最讓軍事主官們忌諱的話題:「吞併。」王耀武曾經絞盡腦汁要繞開的,就是這座大坑。

抗戰讓大家都自覺地放下了這本細賬。王耀武更無所謂,從補充旅時期起,正是由於得到俞濟時的關照,他的部隊才能夠做到穩若泰山,而王耀武本人也非常知情識趣,在已與俞濟時脫離上下級關係的情況下,仍然要把每日行軍和戰鬥情況抄送一份給俞濟時,儼然把俞濟時當成了自己永遠不變的上司。如此密切的關係,使得兩師合併成為水到渠成。至於獨三十四旅,本身戰鬥力極為有限,有兩個中央軍級別的部隊在前面擋著,無疑也讓他們身上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七十四軍成立後,五十一師主要負責施相公廟的防禦,五十八師則堅守羅店西北側陣地,相對而言,獨三十四旅只需看住瀏河口,防止日軍從那裡登陸即可。

中國人在上海抵抗的頑強程度,大大超出了日本政府乃至西方觀察家的預料。

此前美國人卡爾遜已乘坐「麥金利總統」號客輪來到上海。這是他第三次來上海,其最初目的並不是觀戰,而是為了學習漢語,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會一頭撞進戰爭的旋渦,而且戰爭居然會打成眼前這個樣子。

1927年當卡爾遜第一次到中國的時候,正值北伐戰爭,那時候的中國明為統一,實質仍是一盤散沙。作為軍人,他對當時中國軍隊的評價很低,一方面是看到中國軍隊從組織、訓練到裝備都相當成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發現中國軍人尤其是軍事領導人的忠誠度不高,「城頭變幻大王旗」,朝秦暮楚幾乎是普遍現象。

卡爾遜看到的,日本人也看到了,而且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日本政府的領導人才會悍然發動侵華戰爭。他們滿以為,只要戰端一開,中國就會出現內戰中曾多次出現過的情景,到時他們所要面對的,不過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弱國,以及許多相互爭吵和掣肘的不同軍事政治派別。按照他們的想法,要搞定這群忙於內耗的中國人,最多只需像從紙盒裡抽面巾紙那樣,稍微一用力,就能全都給截斷戳破了。

這明明是「地多、人弱、速來」的節奏,可現實卻還是和張狂的日本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不管日軍攻得有多猛,張牙舞爪的姿勢有多嚇人,人家都在照舊抵抗,而且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一個夠分量的中方軍政領導人鬧分裂或倒向他們一方。

秘密到底在哪裡?

卡爾遜興趣大增,他很乾脆地放棄了原計畫,隨即以美國海軍官方觀察員的身份,想方設法弄到了一張赴前線採訪的通行證。

當卡爾遜憑藉通行證進入前線戰壕時,他發現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仍舊十分寒酸。本國軍工生產的落後以及世界各國的武器禁運,使得多少年前就該被淘汰的各式槍支還在大行其道,士兵的槍支型號也因此五花八門,德式的,俄式的,捷克式的,都有。

由於自動火器嚴重不足,禁運範圍以外的德國造駁殼槍反而成為一大亮點,它們被裝在木製槍托上,當衝鋒槍用。

看到卡爾遜進入他們的掩體,官兵們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卡爾遜在北平供職時曾學過兩年中文,他用中國農村習慣的問候方式打招呼:「你們好,老鄉!」

這個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立刻把眾人都給逗樂了,也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在通往後方的交通壕里,卡爾遜遇到了一個列兵,對方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問他:「你是美國人嗎?」

這下輪到卡爾遜吃驚了。在他的印象里,中國儘管人口很多,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不多,並且一向有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諺語,不是走投無路,誰也不肯去當兵。

見卡爾遜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列兵笑著告訴他,自己畢業於一所美國大學,回國後做了教師,是抗戰軍興,才投筆從戎拿起了槍。

卡爾遜頓時對列兵的話產生出濃厚興趣:「中國軍隊里有很多像你這樣的人嗎?」

列兵做了肯定的答覆:「在我們國家,恰恰是中學和大學的學生,多少年來都保持著民族主義的理想,堅持要抵抗日本人。」

相對於外觀上一覽無餘的裝備,卡爾遜更看重部隊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職業素養——與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是,起碼士兵們現在知道自己是在為何而戰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