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第五節

戰國七雄中,以楚國地域最大,但從地利上來看,則以秦國位置最佳——左有崤山函谷,右有隴山高地,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如此金城千里的關中地勢,為秦國爭霸天下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關中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為九州膏腴,號稱「陸海」。這裡又是一處要地,形勢險阻,四塞固守,因而又被稱為「天府」 。史稱秦地「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下之雄國」。

秦國最早立國,源於周平王東遷洛邑時,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封地在岐西一帶。但這時候關中東部已被諸戎控制,周王朝鞭長莫及,因而周平王告訴秦襄公道:「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遂成為秦國伐戎的有利借口。經過幾代秦王的努力,秦國終於奪回了關內周地的大部分地域。

秦國都城亦隨著秦國疆域的變化幾度遷徙。到秦孝公時,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最重大的措施之一就是將秦國王都東遷。當時的局勢是,天下七雄並列,魏國最為強大,佔有秦的河西之地,隔水與秦對峙。但隨著秦進魏退的變化,將都城往東遷移符合秦國進一步東伐的長遠目標。因而雖然反對者眾多,秦孝公還是堅持將王都從櫟陽遷到了咸陽。

咸陽建在關中陸海天府的中央,因在在九蠼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 ,故名咸陽。這裡正當水陸津梁,又有漕運之利,形勢下惱,進退戰守,可謂絕佳的建都位置。

咸陽原本只是一個鄉邑,成為秦國王都後,才開始大肆營建。建築設計以「象天」為原則,即將都城主要建築與天空星象與在分布上對應起來。

最先修建的是象徵國君威嚴的冀闕。闕是立於王宮前面大道兩旁的一對多層建築物,冀意為記。君主常在冀闕出列教令,大臣則常在這裡待詔記事。商鞅主持修建的冀闕上下三層,木衣綈綉,土被朱紫,極其華麗。下層台基是數個單室,出檐設廊;中層正中是主體居室,南臨露台,北有寬敞的台榭;頂層則是四望的樓閣,居高臨下,俯視渭川。

冀闕建成,始有咸陽都城的雛形。之後相繼有了咸陽宮、咸陽城。咸陽宮是秦王辦公居住之所,位於咸陽城之北;咸陽城則是手工業作坊、平民居住區、市集等集中所在地,四周圍有高牆,是一處獨立的城郭。

秦惠文王執政後,大肆增建宮室,咸陽遂從渭北擴展到渭南。諸多宮殿建築以渭水為軸線,南北伸展,如飛鳥雙翼,橫空而行。為使南北隨意相通,又建了石柱的橫橋,稱渭橋。寬六丈,南北長二百八十步,宏麗寬長,猶如天虹卧波。

眾多的宮殿群中,地位最高的是渭北的咸陽宮,王太后江羋長期居住在這裡。其次是渭南的章台宮,是秦昭襄王的居處和朝宮。雖然太后一黨擅權已久,但畢竟秦昭襄王才是秦國名義上的君主,因而重大政治活動均在章台進行。昔日楚懷王被秦國誘騙挾持到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被帶到章台,迫以臣子的禮儀朝見秦昭襄王和宣太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