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第三節

回來繆府時,繆賢正在堂中徘徊,一見藺相如便道:「先生可算回來了。」招手叫過婢女,道:「這是一套新衣裳,明日上殿穿的,先生試一試,看看合不合身。」

藺相如道:「上殿?」繆賢道:「我向大王舉薦了先生,由你擔任使者,出使秦國。」

原來今日有秦國使者來到邯鄲,稱秦昭襄王聽聞趙王得到和氏璧,十分仰慕,願意用酉陽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議,大臣們面面相覷。

有人道:「這一定是秦國的詭計,就跟當年張儀巧言詐楚一樣。」也有人道:「而今秦國雖有秦王,實際上卻是宣太后一黨掌權,宣太后、相國魏冉、將軍白起、向壽等實權人物都是楚國人,秦王興許是真的想用城換得和氏璧,用楚國舊物來討好太后。」

雖然看法不同,但人人均知秦國強大,如不獻璧,怕立即就有兵禍上門,一時苦無良策,不知該如何應對秦國。

只有大將軍廉頗慨然道:「大王不必憂慮,若是秦國有何陰謀,本將願為主帥,抗拒秦軍。」

趙惠文王聞言卻並無喜色,意態懨懨地退朝後,只捧著和氏璧坐在路寢殿中發獃。這位靠母親得寵意外登上王位的國君,得到天下至寶後才兩個月,歡天喜地即被濃密的愁思所替代。他陡然想起另一位國君來——不過並不是被他親手逼死的父親趙武靈王,而是那位客死在秦國的楚懷王。

楚懷王熊槐自登上王位後,便大肆任用親信,排斥異己,屈平等忠臣反而遭到放逐,致使國事日非。秦國相國張儀與楚國有仇,謊稱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換取楚國與齊國絕交。楚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到六里地。楚懷王惱怒下發兵進攻秦國,三戰皆敗,楚國徹底走上沒落的道路。楚懷王被迫送太子橫到秦國為人質,又娶秦國公主為夫人,才換來秦國退兵。

公元前299年,即趙惠文王初登王位的這一年,秦國宣太后江羋執政,以兒子秦昭襄王的名義邀請楚懷王到武關 會面訂盟。楚懷王不聽大夫屈平的勸告,來到武關,結果等在那裡的並不是秦昭襄王,而是秦國重兵。楚懷王被挾持到咸陽,被押送到章台朝見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宣太后對待這位異母兄長如屬國臣子,不行平等禮儀,並要挾他割讓楚國兩郡土地。楚懷王怒不可遏,斷然拒絕。宣太后便將他拘留在秦國,不斷侮辱取樂。楚懷王被扣留後,楚人立太子橫為王,是為楚頃襄王。

被拘禁兩年後,楚懷王終於想方設法逃離了咸陽。秦人發現後,派重兵封鎖所有通往楚地的要道。楚懷王不得已,只得逃來趙國。當時趙武靈王尚在世,正在代地巡遊,趙國國政由趙惠文王主持。趙惠文王與大臣商議,最終還是畏懼秦國,沒有敢接納楚懷王。楚懷王憤恨不已,又改逃去魏國,卻被秦兵追上,抓回秦國。楚懷王受盡羞辱折磨,回到咸陽後不久就病死了,最終還是死在了他所痛恨的妹妹江羋手中。他的兒子楚頃襄王不但不顧國恥父仇,而且同樣娶了秦國公主為王后,並將太子完送到秦國做人質,可謂對強秦已到了畏其如虎的地步。

當初趙國君臣商議要不要接納楚懷王時,趙惠文王年紀還小,朝政均由相國李兌決議,而且那件事並非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似乎已經變得非常遙遠,早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塵埃。但此時此刻不知道為什麼,趙惠文王忽然又重新想起那位可憐的落難楚國國君來,他甚至能深深體會到楚懷王的絕望與無奈——明知道秦國相邀很可能是騙局,卻不敢不去。他也知道秦國所謂以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的建議是騙局,但卻不敢不雙手奉上和氏璧呀。

侍奉在一旁的繆賢小心翼翼地問道:「大王是在為秦國派使者來,要用城換璧一事發愁吧?」趙惠文王嘆了口氣,道:「寡人雖有廉頗將軍這樣的猛將,畢竟秦國強大,如果不答應秦國的條件,就會得罪秦國,秦國若是藉機興兵,趙國就有大麻煩了。」

難怪趙王如此犯愁,秦國確有銳不可當之勢,風頭正勁——原先的秦國只是關中之國,而今秦將司馬錯攻滅了巴、蜀,二國土地戶口盡為秦國所有,並從此對楚國形成居高臨下之勢,令楚國惶惶不可終日;韓國難敵秦國,主動割讓武遂二百里之地;魏國在秦國的不斷進攻下,先後獻河東、安邑、河內 之地。關中之國衝出了函谷關,中原局面頓時為之一變。各諸侯國生怕自身成為秦國的下一個目標,爭相討好秦國,派使者向秦王表示祝賀。趙惠文王也派了使者,到咸陽後都得不到通稟,更不要說見到秦昭襄王本人了,最終無功而返。這件事之後,趙惠文王一直很憂慮,認為這是秦將要攻趙的徵兆。

繆賢道:「既然如此,大王何不答應秦國的條件,派人將和氏璧送去秦國?」趙惠文王道:「寡人就怕將和氏璧給了秦國後,秦國失信,不肯交付十五座城池。」

繆賢道:「臣有一計,大王可選派一名有勇有謀的使者,命他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若是得到十五座城池,就把和氏璧給秦國,否則就帶璧回趙國。」

趙惠文王道:「這倒確是兩全之策,但此次出使秦國非同小可,到底派誰去呢?今日朝堂上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大臣中怕是難以找到合適的人。」繆賢道:「臣門下舍人藺相如智勇雙全,如果選派去秦國的使者,沒人比他更合適了。」

趙惠文王道:「藺相如?不過是你門下一個舍人,他能勝任嗎?」繆賢道:「藺相如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機智過人。大王還記得有一次在大殿上開玩笑問的上下東西之事嗎?」

某日趙惠文王閑來無事,忽然童心大起,問群臣道:「什麼在上?什麼在下?什麼在東?什麼在西?」有大臣答道:「天在上,地在下,東城在東,西城在西。」雖也合景,趙惠文王卻總覺得不大滿意。繆賢記在心裡,回家後有意拿這個問題去問門客。藺相如正在菜園中摘菜,應聲答道:「黃瓜在上,茄子在下;冬瓜在東,西瓜在西 。」繆賢一看,果是如此,預備進宮去告訴趙惠文王。藺相如得知究竟後忙道:「臣身在菜園裡,所見儘是瓜果蔬菜,所以才如此應答。令君到了朝堂,看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如果再這樣回答,就有辱罵大臣的意味了。應對也須得因時而宜、因地而宜。」又教繆賢道:「令君不妨這樣答:大王在上,群臣在下;文臣在東,武將在西。」繆賢如此告訴趙惠文王后,果然大得讚賞。

趙惠文王聽說繆賢的應答其實是藺相如教的,沉吟道:「人倒是夠機靈,可究竟只是雕蟲小技。不知藺相如見識如何?」

繆賢道:「當初臣一時糊塗,貪戀和氏璧,沒有及時呈交大王。事發後臣本想逃走,虧得藺相如及時制止住了臣,說大王胸襟廣闊,只要臣真心向大王請罪,大王一定會饒恕臣。事實也果真如此。僅此這一件事情,便可知此人眼光過人,胸中大有丘壑,是個難得的人才。」

繆賢竭力推薦藺相如,倒不是有什麼忠君愛國之心,也不是有舉賢薦才之意。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捨不得推薦藺相如,以藺相如的才幹,一旦顯露頭角,必能出人頭地,為趙王所用後,他門下就再也沒有見識不凡的舍人了。但自從和氏璧一事後,趙王雖待繆賢如故,平原君等重臣看他的眼神卻疏遠冷淡了許多,他感到危機深重,急需向趙王獻媚固寵,不得已,只好亮出藺相如了。

趙惠文王與其父堅毅的性格完全相反,耳朵根子軟,因而雖然才幹平庸,卻有善於納諫的賢名,雖然對繆賢的話半信半疑,還是道:「既然如此,明日寡人再召眾大臣議論此事,你就帶著藺相如一起來,讓寡人和眾大臣一起看看他的本事。」

藺相如聽了事情的經過,無憂無喜,一時沉吟不語。

繆賢忙道:「天色已晚,藺先生,你早些安歇吧,明日一早你我一起進宮拜見大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