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交際中的說話技巧 第十九章 公關場合怎樣說話

說話水平,作為一個人語言的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它在交際中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美國企業家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於社交,15%取決於才能」。看來人際關係更多是依賴於說話的水平。

據說在西方商人中,幾千年來流傳著一條「黃金法則」。這條法則威力無比,遵循它就可以登上成功的頂峰,違背它卻會陷入失敗的低谷,因此被稱為「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法則的內容就是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位美國學者還為之加了註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個「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其實就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此外,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互相尊重

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平等的關係,無論對別人說話還是聽別人說話,都要注意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2.言而有信

內心真誠,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從「信」這個漢字的造法來看,也就是用的「人言可信」。與人交往,守時也是守信的一種表現。

《莊子·盜跖》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尾生與女五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尾生雖然有點迂,但他堅守信用的精神還是值得稱道的。後來,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也用了「尾生抱柱」這個典故,云:「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3.同氣相求

與人相處,尤其是與不相識、剛相識的人相處,要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相似點,找到能溝通話語的橋樑。有格言認為:「愛讀同樣書籍的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有較多的相似點。

4.取長補短

取長補短,即互補。互補,是協同的前提,事物之間只有通過互補、協同,才能求得系統整體的同一,才能有結構的穩定性、進程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優化。人與人相處,可以互相取長補短。雙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

蕭伯納說得好:「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5.坦誠相待

人與人相處,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自我袒露精神。心理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人們更喜歡自我暴露思想性格的人;而對那種老講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的人、躲躲閃閃偽裝自己的人、過於內向且性格太封閉的人,則不太喜歡。在人際交往中,個人應當有自己的隱私權,但另一方面又需要必要的自我袒露。這是人際溝通的需要,也是對他人表示信任的一種信號。

6.相互寬容

寬容,是個人或某個群體對自己力量充滿自信心的一種體現,是人與人交往中能化解矛盾、隔膜、怨恨,甚至仇視的溶解劑。

日本的著名企業家、松下電器企業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過:「在社會上,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無疑是一顆體諒的心。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彼此有一顆相互體諒的心,就是荒漠里的甘泉。」

我們與人交往時,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別人對你的評價如何,你給別人的印象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語言表達方式決定的。

因此,應該承認,在社會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說話方法,是開口說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的時候,談話的重點會在我們輕鬆自在的說話中明顯地表達出來;有的時候,我們以平和的心態與人說話,也會留給對方深刻的印象;有的時候,我們怒氣沖沖地與人講話,也能獲得別人的好感;甚至有時候我們與人說話時心不在焉,卻依然能夠表達自己要講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在不同心態下用不同的說話方法,可以決定我們能否把該強調的重點充分地表達出來。

當然,一個人在與人說話的時候,始終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別人對他的好感;反之,說話時裝模作樣、自命不凡、優越感太強的人,便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朋友也會離他越來越遠。

說話應該做到條理分明,因為有關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審美追求等許多方面的情況,皆是通過你的言談表現出來的。一個說話東拉西扯而沒有層次的人,很難讓人明白他究意想要說什麼。

所以,一個人說話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不能強調重點,言語沒有分寸,他的社交活動肯定勞而無獲,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教育學院的羅伯·格林教授,曾請求參加一次研討會的75位來賓分別寫下自己焦慮不安的原因。

結果,令人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有:

「當我還沒有講完話的時候,其他的人已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使得我的話頭被打斷。」

「不聽別人講話,自己一味地說。」

「在討論會上,別人只想發表意見,而忽視自己的言論。」

「說話時有被人輕視的感覺。」

「話講到一半,忽然被人打斷。」

「怕講不明白。」

「怕沒講明白。」

「對方是否在認真聽。」

「自己講話過於片面。」

「話講到一半便失去了興趣。」

「對方無故沉默。」

那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是否也犯過上述這些毛病,是否也因此而無意傷害過別人呢?

現在,你不妨先用下面這些問題來檢查一下自己。

開始與別人交談時,會希望別人快點說完嗎?

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時,會覺得不知道說啥嗎?

與對方交談時,你還會想其他事情嗎?

是否時常會有找不到話題的時候?

不喜歡別人為你介紹陌生人嗎?

是否時常會有想不出好措辭的時候?

是否常常想中斷對方的談話?

即使和親朋好友談話,也會有沒有話題的時候嗎?

當你講話時,是否感覺到其他人的坐立不安?

對方是否常常會中斷你的談話?

與人交談時,爭執的情形多嗎?

你覺得用家常話會很難和別人交談嗎?

是否覺得自己不會幽默?

在會談的時候,你是否會認為提早結束比較好呢?

是否常常請求對方趕快說明情況?

是否一講起來就沒完沒了?

常想教導別人嗎?

是否時刻在維護自己的形象?

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有7個以上的回答是「是」,那麼你就有必要注意說話的技巧了。掌握正確的說話方法,能使我們判斷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合乎情理,同時也能讓別人對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時間一長,自然能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通過語言這個窗口,可以窺視人的內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的支配下的語言交鋒。因此,通過語言把握對方思想活動的脈搏,自然是獲取人際交往勝利的關鍵。與察言同樣重要的還有觀色,考察對方的舉止神態,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得更為真實的微妙思想。因為許多舉止神態的變化都是下意識的。在某一瞬間,它們可能完全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

心理學研究證明,外界事物對人大腦的刺激,往往會使人體內部某些相應組織的機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出現異常現象。也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樂,不僅是通過口頭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肌體來表現的。

另一方面,由於個性差異,每個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慣性動作、神態當中。在論辯過程中,善於從兩個方面洞察對方,那麼,你就算成功了一半。儘管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人的思想感情活動在人的肌體上的一般特徵,但是,僅僅了解這一點,就想在社交中準確無誤地把握對方,顯然是不夠的。應該看到,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其表現之一就是人具有一種自控能力,即對言談舉止的制約和支配,這種能力對於那些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交人員尤為重要。

1.含而不露

社交活動是唇槍舌劍的較量,一般來說論辯雙方出現起伏不定的情緒是很自然的,但是對於某些經驗豐富的人來說,卻可能自始至終地保持著一種鎮定自若、溫文爾雅的姿態,看上去既不激動,也不冷漠,而是彬彬有禮。你不能說他對你的問題或陳述不感興趣,可你又看不出他真正的興趣所在。當你講話時,他可能笑容可掬地看著你,給你一種好感,而心裡卻在想著另一個問題。

在社交中,你不能輕易地認為表情溫順的人是一個好人,而應該看到他的另一面。你也不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