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口才,是能力更是學問 第十章 說話要說服力

時代進入21世紀,說服更成為我們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說服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因某事而說服某人,就必須掌握一些說服的技巧和法則。

勸說是人際影響的一種形式,它表現為勸說者通過談話讓勸說對象理解並接受自己的觀點。我們在和別人交往,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時,會有某些要達到的目的。而這些目的或多或少都需要對方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因此,勸說的藝術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

第一個原則是動之以情。

順利地接近被勸說者,使其產生願意聽從勸說的感情,是成功改變他人態度的基礎。人是理智的動物,卻常常做出缺乏理智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行為是受外界的思想或建議影響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不假思索的就把某種品牌列為最佳品牌,這就是因為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這就告訴我們要說服他人,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要關心他人。人們都有被尊重和被愛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護。人們受到了關心,就會產生感恩之情,就容易聽得進去意見和建議。勸說不是壓制,心理學上有「對抗理論」,人們都喜歡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動,而不願意聽他人的指揮,讓人擺布。強迫某人做某事,就會讓對方感到自主權受到了傷害,而喚起對立的情緒。鑒於這種心理的存在,在說服他人的時候,要盡量用商量的語氣,以保護對方的自尊,這樣也有利於取得好的說服效果。

此外,我們在和人交談中,巧妙地運用語言造成某種特定的情感環境,也有助於說服他人。

第二個原則是消除他人的戒備心理。

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雙方都會存在一定的戒備心理,這種心理狀態會影響雙方自如地交往。所以,消除戒備狀態、讓人放鬆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交往對象持有頑固的見解時,直來直往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往往會碰壁,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採取「迂迴戰術」。

所謂的迂迴戰術就是把對方的注意力從他敏感的問題上引開,繞個彎子,再回到正題上來。這樣可以消除對方的戒心,避免陷入僵局。

卡耐基曾經告誡人們:「與人交談,要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要先討論雙方不一致的問題,而要先強調,並且反覆強調你們一致的事情。讓對方一開始就說『是』『對的』,而不要讓對方一開始就說『不』。」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們說出「不」字的時候,他的整個肌體,包括肉體和精神,都處於一種明顯的收縮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會使他拒絕任何人的意見。同時,當「不」字說出來以後,人們就不願意再悔改。哪怕他明顯地意識到自己出現了錯誤,也會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辯解,甚至會貶損對方的觀點,這就是某種自尊心作祟。

明白了這個道理,在勸說對方的時候就盡量不要讓對方把「不」字說出來,或讓他暫時忘記自己的觀點。要儘可能地讓對方說「是」,這時候他是放鬆的,比較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見,至少不會輕易地反對,而會先權衡。而且一旦「是」字說出口,他也不會再輕易地否定了。所以要利用這種心理學效應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

第三個原則是要有嚴謹的邏輯性。

勸說是說服,而不是壓服,總需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進行論證。而論證是否有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話語的邏輯性。嚴謹有力的邏輯通常讓對方無力辯駁,甚至能夠起到對方自我說服的作用。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常常採用邏輯上的歸謬法讓他的學生認識到原來觀點的錯誤。他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談自己的觀點,並不斷地補充問題,誘導學生把錯誤的前提逐漸推到荒謬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邏輯思維,一步步通向自己的觀點。這種方法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家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種勸說技巧——邏輯誘導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勸說之前,先明確要改變對方什麼態度,然後找一些和這種態度相背而對方又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來發問,使對方處於兩難推理中,要麼否定自己原來的觀點,要麼否定自己眼前的事實。既然事實是無法否定的,就只能改變自己原來的觀點了。這樣的邏輯誘導就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說服」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人生在世,經歷不一,性格不一,學識不一,專業不一,與之相對應的心態、興趣、做事、為人,當然也不一樣。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方面說明莎氏戲劇中哈姆萊特這個藝術形象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和人之間認知的差異性。因此,說服自古以來都在人們相互間的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孔子周遊列國說之於禮,蘇秦張儀連橫合縱於七國之間,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

時代進入21世紀,說服更成為我們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說服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比如一些權威言論或經實踐證明的真知灼見,人們自然不說自服,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因某事而說服某人,就必須掌握一些說服的技巧和法則,以提高說服的效率。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想在最快的時間內尋找到說服別人的最佳突破點,可以試著從以下幾種方法著手:

1.了解對方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還是性格穩重的人;是自負又胸無點墨的人,還是有真才實學又很謙虛的人。了解了對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徵,有針對性地說服他了。

2.了解對方的長處。

一個人的長處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領域。如有人對部隊生活比較熟悉,有人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有人擅長於文藝,有人擅長於體育,有人擅長交際,有人擅長計算等。

在說服人的時候,要從對方的長處入手。第一,能和他談到一起去;第二,在他所擅長的領域裡,談論起來他容易理解,因此容易說服他;第三,能將他的長處作為說服他的一個有利條件,如一個伶牙俐齒、善於交際的人,在分配他做推銷工作時可以說:「你在這方面比別人具有難得的才能,這是發揮你潛在能力的一個最好機會。」這樣談既有理有據,又能表現領導者對他的信任,還能引起他對新工作的興趣。

3.了解對方的興趣。

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讀書,還有人喜歡下棋、養鳥、集郵、書法、寫作等,人人都喜歡從事和談論其最感興趣的事物。從這裡入手,打開他的「話匣子」,再對他進行說服,便較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4.了解對方的想法。

一個人堅持一種想法,絕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講的道理一般都符合他自己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這常常不是他想要堅持的,只是不願承認,難於啟齒。如果說服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5.了解對方的情緒。

一般來說,影響對方情緒的因素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談話前對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緒仍在起作用;二是談話當時對方的注意力還未集中起來;三是對說服者的看法和態度。因此,說服者在開始說服之前,要設法了解他當時的思想動態和情緒,這對說服的成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凡此種種,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的說服方式。另外,了解對方是有許多學問的。許多人不能說服別人,就是因為他不仔細研究對方,不研究該用怎樣的表達方式,就急忙下結論,還以為「一眼看穿了別人」。這就像那些粗心的醫生,對病人病情不了解就開了藥方,當然不會有好的效果。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用到說服工作中也是成立的。說服一個人的時候,開頭就讓他不反對,對於說服是否會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說服別人時,要學會從談話一開始,就創造一個說「是」的氣氛,盡量讓他說「是的、好的、不錯」之類贊同的話,而不要給讓對方說「不」的機會。人的大腦運作和處理語言的過程都有一種慣性,利用這種慣性,在一系列只能用「是」來回答的問題中,隱藏一個你想要他回答的問題,這樣就能得到你所要的回應。

在說服他人時,我們要把對方看成會接受你意見或同意這樣做的人。比如「我知道你是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好,卻不願意去做而已」;又比如:「你一定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等等。事實表明,從積極的、主動的角度去啟發對方、鼓勵對方,就會幫助對方提高自信心,從而愉悅地接受你的意見。

阿里森是美國一家電器公司的營銷主管。有一次,他到一家不久前新發展的客戶那裡去,想把一批新型電機推銷出去。當他剛到這家公司,總工程師就劈頭蓋臉地說了他一頓:「阿里森,難道你還指望我們多買你的幾台電機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