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口才,是能力更是學問 第九章 提問和回答自有妙招

發問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點,探求信息。發問能促使對方思索,規範對方言路,決定交談的方向。恰當的提問往往能駕馭整個交際的進程,就像水龍頭控制水的流量一樣,正確而恰當的提問能決定你在這次談話中所獲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際中我們必須審慎地、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工具。

回答對方的提問,從資訊理論的觀點上看,是對提問的一種反饋。在人際交往中,一問一答是常見的交談形式,沒有問和答,交談就成為一句空話。但並不是說應該對方問什麼就答什麼,對方怎樣問就怎樣答,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回答,力求答得好,答得妙。

在日常交談中,交際雙方都應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得暗中轉換話題。但有時候在某些場合,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又不得不有意識地轉換話題。

這是為什麼呢?有三個原因:一、對方的問題太敏感,不便回答;二、原話題達不到交談目的,需要轉移話題;三、原話題已充分展開,興趣消退。由於這些原因,不轉換話題就不能順利地交談下去,只有巧妙地轉換話題,才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使交談順利地進行。

1.適應談話的場合

譬如你所領導的三個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務,你想對此事加以證實並問清原因。你有兩個辦法:一是把他們一起找來問:「是你們的一致看法嗎?為什麼?」一是把他們一個個找來問:「你的看法和他倆一致嗎?為什麼?」前一問就不如後一問。因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類固有的從眾心理會不讓他們說出實話來。因此,場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民族、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對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問:「您多大啦?」就不如問:「您有三十多歲吧?」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裡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如果這樣來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私事的不禮貌行為。另外,被問人的性格也影響你的提問效果,必須要注意。如,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審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你運用提問的方式當然也要隨之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迴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

3.適應對方的心理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位記者採訪鄉下一位老大娘,一見面寒暄幾句,就句:「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象是魯中的吧?」

大娘一聽就笑了:「你這耳朵真靈。是山東陽谷縣人。」

記者又問:「陽谷縣?那不是好漢武松打虎的地方嗎?景陽崗還有沒有呀?」

大娘談起家鄉來,話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謹了,不把記者當外人,什麼話都嘮,甚至把村裡的「內部新聞」也毫無保留地倒了出來。記者十分順利地完成了採訪任務。

身居異鄉的人是最愛談故鄉的。記者的提問正把「興奮點」選在談故鄉上,一下子就問到了「點」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鑰匙投簧鎖自開」啊。這樣的提問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間迅速地達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鳴,也就搭起了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樑。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一個「問」提出來,就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問」具有一種控制能力,提問藝術也包括了這種控制技巧。

1.控制對方的回答

回答問題本來是被問人的事,但有時問話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對方的回答。如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里擔任要職。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畫。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絕,輕鬆幽默的情趣,既表達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則立場,又沒使朋友尷尬難堪,這種控制對方回答的提問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效果的取得,關鍵在於羅斯福接過對方的話頭說「我也能」,但對方的話語卻是羅斯福誘導出來的,羅斯福選擇「能保密嗎?」的是非之問,也就決定了對方必然會說「能」,而這恰好就進了羅斯福的「圈套」。

2.控制交際氣氛

兩人問答時,氣氛是緊張還是融洽,對交際效果很有影響。交際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制。如審訊犯人:「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個人。」「去幹什麼?」「偷錢。」「偷沒偷?」「偷了。」運用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對罪犯心理產生壓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控制自己由提問到表達的轉變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不是要對方解疑,而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有兩種方法可控制這個過程。

一種是誘導提問法,即用一個問句誘導對方說出自己要他說的話,然後接過話頭,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如:電車上,一位先生給一位太太讓座。這太太一聲不吭就坐下了。先生問:「嗯,您說什麼?」「我沒說什麼呀?」「哦,對不起。我以為您說了『謝謝』呢。」這位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面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不失分寸。

另一種是步步設問法,即不立刻說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連續設問,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做出肯定的答覆,最後服從自己的思想。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就是採用這種方法。孟子問:「假若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王答:「和他絕交。」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該怎麼辦?」王答:「撤掉他!」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治理不好,那又該怎麼辦?」王這時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這裡,如果孟子首先就問第三個問題,那必然引起齊宣王的憤怒。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才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這個他最終要提問的問題,這當然使齊宣王無以答對了。

1.話題的選擇

在提問中問什麼?怎麼問?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曾經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揀他的擅長來說。其實,提問也是如此。比如一個人乒乓球打得好,你就可首先問:「聽說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嗎?」和人交談正像和人打乒乓球一樣,問話人的提問正像打乒乓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擅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談笑風生,暢談不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提問可稱為「談話的發球」。

2.詞語的選擇

如飲食店的服務員問顧客:「您今天要些什麼?」而不問:「您要些什麼?」這個提問中加了「今天」兩個字,雖看似無意,其實大有奧妙:因為他的提問就好像把顧客看成了老主顧,使顧客心裡熱乎乎的。

3.句式的選擇

提問句按句式分有是非問、選擇問、一般問、特殊問等幾種,什麼時候用哪種,這就有個選擇問題。如有家咖啡店賣的可可里可以加雞蛋。售貨員就常問顧客:「要加雞蛋嗎?」這樣一問,就有的顧客選擇了不加雞蛋。後來在一位人際關係專家的建議下,提問就變成了:「先生,您是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通過這樣的提問,就使顧客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是選擇了「加雞蛋」,從而使銷售額大增。

4.順序的選擇

提問時的順序也對對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誘導作用。同樣一個提問,如果順序一變,就會意思大變,所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大不一樣了。如日本戰後許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減少送貨任務,又不想影響原先承諾的送貨到家等商業信譽。於是有的商店就將「是您自己拿回去呢,還是給您送回去呢?」的問話改為「是給您送回去呢,還是您自己帶回去呢?」結果大奏奇效:顧客聽到後一種問法,大都這樣回答說:「還是我自己帶回去吧。」這是因為,人們一般在聽人談話時往往注意後面的話,甚至多數人將一段話或一句話的最後一句當做結論性的話來看,所以,許多人在聽到這種問話後就選擇了後面的做法。這樣,商店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違背文明服務的原則。

1.變答

所謂變答,是應答者面對別人不懷好意或咄咄逼人的問話,不答不妥,直接回答又非常為難時所採取的一種機智巧妙地改變答話內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