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353〉

對善良人的批判。——正派、尊嚴、責任感、正義感、人性、誠實、正直、心地善良,——這些動聽的字眼難道是為了特性本身才去肯定特性的嗎?或者,這裡,價值的一般特性和狀態僅僅在特性會獲得價值這種觀點指導下才去活動嗎?這些特性的價值就在這些特性之中嗎?或者,就在它們帶來的利益和優點之中(好像是隨之而來的,人們希望隨之而來)嗎?

我在這裡當然且不說論斷中的自我和閹割的對立。問題在於,這是不是結果,無論就這些特性的體現者而言,還是對環境、社會、「人類」(因此特性才具有價值)而言;或者,這些特性本身是否具有特性……換句話說:這就是相反特性所譴責、攻擊、否定(——認為它們不可靠、虛偽、乖僻、自我懷疑、非人性——)的功利性嗎?這些特性的本質?或僅僅是這些特性的結果受到過譴責嗎?——換一種問法:具有第二種特性的人不要生存,這難道是合意的嗎?——無論如何,有人相信這些……但是,這裡隱匿著狹隘利己主義的謬誤、近視、偏頗。

換句話說,單純創造偏袒正派人的狀態——致使相反的天性和本能意志消沉、慢性死亡,這難道也是合意的嗎?根本說來,這乃是審美和美學的問題:讓「最可尊敬的」即極端無聊的一種人存留下來,這是合意的嗎?那些正人君子、道德家、老實人、正經人、愚夫蠢漢呢?

假如人們設想,不存在「異類」的過剩,那麼老實人就根本沒有生存的權利。因為,不需這種人,——這裡,人們看到,使這種令人不堪忍受的道德受人尊重的原因僅僅在於它粗糙簡陋的功利性。

合意性也許正好在相反的一面。要創造這樣的狀態,在那裡,「正派人」降格為「有用的工具」這樣一種寒愴的地位——作為「理想的群畜」,往好里說,當群畜的牧人。簡言之,在這種狀態下,正派人排不到更高一等的、要求異樣特性的品級。

〈241〉

歐洲文化的幽默:人們認為這是真實的,但是,人們乾的卻是別的。譬如,假如教會對《聖經》的解釋,新教對《聖經》的解釋,還有,天主教的解釋長此以往地保持下去,那麼讀書和批判的全部技藝又有什麼用呢!

〈849〉

未來的東西。——反對偉大的「受難」這種浪漫主義。——要認識到,為什麼一切「古典的」審美都要配屬一定數量的冷漠、清醒、嚴酷:這主要是邏輯學的原因。精神性的幸福、「三位一體」、聚精會神,它們仇恨感性、情緒、機智,仇恨眾多、不確、彷徨、預感,就像是仇恨易逝、頂峰、美麗、善良一樣。人們不應拿藝術家的公式當兒戲,人們要改造生命,以後,生命應該書寫自身。

這是一出歡快的喜劇,我們今天才學會嘲笑於它,現在才看見它:海爾德、文克爾曼、歌德和黑格爾等的同時代人曾經要求重新發現古典的理想……而且同一時間還要求重新發現莎士比亞!——同一類人卻以卑鄙的方式宣布同法國人的古典學派一刀兩斷!……但是,人們本來希望「自然」、「自然性」

啊!死腦筋啊!人們竟然認為古典性就是自然性哩!

不帶任何偏見,不要優柔寡斷,認真想一想,古典審美到底在何種土壤里生成。使人經得起強硬化、簡化、強化、惡化:這是同屬一體的。邏輯學和心理學上的簡化。不看重細節、綜合的東西、不確的東西。

德國的浪漫派不反對古典主義,而是反對理性、啟蒙、審美和18世紀。

瓦格納的浪漫主義具有的敏感性,是古典敏感性的對立面。

求統一的意志(因為統一性是殘暴的,是折磨聽眾和觀眾的),但在大事上卻不能對自身殘暴。也就是要考慮到作品本身(考慮到放棄、縮短、解釋和化簡)。以質量取勝(瓦格納、雨果、左拉、泰納)。

〈106〉

德國音樂為什麼在德國浪漫主義盛行時期達到了高峰?為什麼德國音樂中沒有產生歌德?而在貝多芬中又有席勒①,確切地說,有多少「克拉」②!舒曼本身含有艾興多夫③、烏蘭德④、海涅、霍夫曼⑤、蒂克⑥、理查·瓦格納具有弗賴許茨⑦、霍夫曼、格林⑧、浪漫主義傳統、本能的神秘天主教、象徵主義、「激情的自由思想」(盧梭的意圖)。《漂泊的荷蘭人》大有法國式的味道,那裡《怕光的人》(1830)曾經成為誘惑者的典型。

①席勒(1759—1805)——德國傑出的詩人,戲劇家,狂飈運動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強盜》、《陰謀與愛情》等。——譯者

②傳說中的少女殉道者,保羅的弟子和隨從。——譯者

③約瑟夫·艾興多夫(1788—1857)——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男爵。——譯者

④路德維希·烏蘭德(1787—1862)德國晚期浪漫派詩人。——譯者

⑤恩斯特·泰奧多爾·阿馬德斯·霍夫曼(1776—1822)——德國浪漫主義詩人,作曲家。——譯者

⑥路德維希·蒂克(1773—1853)——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譯者

⑦德國傳說中的魔彈射手。——譯者

⑧即格林兄弟(1785—1863)(1786—1859)——德國著名語言學家,童話作家。——譯者

音樂的崇拜,對形式的浪漫主義崇拜,瓦格納綜合了浪漫主義德國的和法國的——

〈387〉

激情等級這一整套觀念:就好像理性的引導就是理所當然和正常的似的,——而激情似乎是不正常的、危險的、半獸性的。

此外,就激情的目的來說,無非是對快樂的渴望……激情的尊嚴受到損害:1.好像激情是不適當的方法,是不必要的,不總是推動力;2.因為激情盼望著沒有任何貴重價值的東西,也就是音樂……

否認激情和理性,好像後者是自為的本質似的,而且尤其後者不是各種激情和渴望的合乎比例的狀態;好像不是每個激情都是有理性的成份似的……

〈425〉

哲學家身上的「客觀性」:道德對自身是冷淡主義的,對後果好壞則是盲從;對使用危險手段不假思索;性格乖張和多樣,這被認為是優點,而且予以充分利用。

我對自身抱著深刻的冷漠。因為,我不想從我的知識中得到任何好處,同時也不迴避這些知識必然帶來的壞處。——這裡也包括人們稱之為損害性格的東西在內;這種遠景在於外部,因為,我有我的性格。但是,我既不想弄清它,也不想改變它。——我從來沒有想過個人的操行如何。在我看來,一旦人們對個人的事情感覺興趣,他就等於給自己關上了知識的大門——或者,一旦關心「拯救靈魂」!……人們不應該過份看重自己的道德性,同時,也不應放棄對道德對立物的起碼權益……

在這裡,也許要把道德遺產作為前提,因為,人們預感到,要是不因此造成特別貧困化,那人們是可以從中揮霍和拋棄不少東西的。永遠不要去嘗試讚賞「美麗的靈魂」這樣的感情;要善長在它們面前表現出優越感來;要帶著一種內在的嘲弄之情去同道德怪物打交道。破壞貞操——這是一種神秘的快樂。

要圍繞自身轉動;沒有變「善」,或成為「異樣」的願望。要特別當心,不要讓事物沾染半點道德性的觸鬚和網路——。

〈242〉

人們還沒有很好地總結,我們歐洲人生活在何種概念雜陳的野蠻時代。人們可能認為「拯救靈魂」只靠一本《聖經》就行了!……而且,有人對我說,時至今日,老百姓還是相信這一點。

假如教會所堅持的這種對《聖經》的荒唐解釋毫無羞愧之色,那麼一切科學教育,一切批判和解釋之學說又有什麼用呢?

〈777〉

愛——你們可要認清:就是這種愛,這種女人的同情——還有比它更利己主義的嗎?……假如她們作出犧牲,犧牲了自己的榮譽、美名,那麼她們為誰犧牲?為了丈夫嗎?或者,為了放肆的追求?——這同樣也是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的渴求:

她們是否也為別人著想,而且籌措報答之情呢……

這樣一種不成樣子的估價怎麼能拯救一切他人呢!!

〈264〉

有人認為,人類總是超越自己內心世界的基本事實,這有多麼虛偽、多麼荒謬啊!這裡沒有了眼睛,這是信口雌黃——

〈342〉

A、一貫的種類。這裡,人們要弄清,也許人們不仇恨惡;不與惡作對,不去發動對自己的戰爭;人們不僅會忍受實踐必然帶來的痛苦;人們完全生活在肯定的情感之中;人們對待敵人的派系,既聽其言,也觀其行;人們會通過和平的、善良的、和睦的、多情的、多助的、可愛的狀態這種超級胚胎使別種狀態的土壤變得貧瘠……,人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實踐。這裡取得了什麼進展呢?——佛教的種類,或者說完美的母牛。

上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