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民生政治時代來臨 三、當幸福成為國家意志

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說到底是要把社會各類矛盾加以協調,使各類衝突得以緩解,從而使中國的社會能在現有的基本制度構架內繼續健康快速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解決和改善影響到社會生產力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民生政治取向。

2002年12月,距離中共十六大閉幕僅20天,新當選的胡錦濤總書記就冒雪來到共和國的「發祥地」之一西柏坡村。在那裡,他提出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很顯然,這3個「為民」的核心是一個「民」字。

和困難群眾一起在炕頭包餃子、和艾滋病人親切握手交談……中共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次次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關心民間疾苦,使人們看到了黨和政府對困難群眾的傾心關注,看到了黨和政府改善困難群眾生活狀況的堅定意志,看到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治國理政的新氣象,更看到了中國實現共同富裕、達到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美好希望。

中共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鮮明特徵就是以人為本,高度關注並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從國務院出台文件維護農民工權益到免除農業稅,從解決9年免費義務教育到建立低保制度,從著手建立兩億多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制度到採取措施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重要位置。

每年的全國「兩會」,都要上演「春天的故事」。而2007年的春天,主題詞是「民生」。2007年全國「兩會」上,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遇到了媒體記者這樣的提問:會上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回答,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應「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談到民生問題,溫家寶總理在答記者問時引用了艾青的一句詩,也令人印象深刻:「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

過去每談到政治,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一些宏大的議題,例如國家穩定、政黨之爭、國防外交等。而民生問題,似乎不過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一個小小的附屬品。如今,「民生」正成為最為炙手可熱的主題詞。「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關注民生,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討論民生,而普通公民也不斷通過網路、公開信和媒體討論等方式參與進來。很多不同的意見都被公開提出,這些意見又不斷地被代表、委員和媒體所吸納,充實進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中去。種種變化都意味著,中國的政治主體不再只限於政府官員,而是有更多的利益階層和群體可以參與進來。從醫療保險到鄉村教育,從養老保障到依法維權,甚至具體到「體檢結果不應隨意公開」「建議銀行取消查詢收費」這些過去似乎不值一提的話題,也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和媒體所津津樂道的主題。眾多民生議題以如此密集而公開的方式進行討論,在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旗幟下,其展現的不僅僅是民生話題本身,還有民生問題決策過程的新特徵。這種新氣象預示著,一個民生政治時代已經到來。

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成為各地政府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切入點。2007年,南京計畫力爭新增就業崗位16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萬人次;重慶在2006年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60多億元的基礎上,2007年的投入預計增加18%,其中,將投入1億多元全面實施農村低保;已躋身「全國百強縣市」的河北省任丘市「要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全市農民已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13個村全部通了公交車;內蒙古傳統農業大縣達拉特旗扶持貧困人口1.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90%……作為民生政治時代到來的一個佐證是,許多研究機構推出了各種各樣的幸福指數排行榜,開始對各地人民生活幸福與否進行量化的評價。

為了與國家共同分擔民生目標的壓力,一些「另類」的和諧力量也正在激活——慈善組織、志願者組織、維權組織、自律協調型組織、「草根」組織等非政府社會組織正在成長。

民生問題不僅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和諧之本、和諧之源。構建和諧社會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建設的總目標,也是檢驗執政黨自身執政能力的主要內容之一。而正如胡錦濤說的那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造福全體人民的偉大事業,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從中得到實惠,才能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