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區域隆起 三、西部大開發

當中國人民初嘗改革開放的碩果,更加堅定走改革開放之路的時候,東西部的經濟差距也在明顯地拉大。在世紀交替之時,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更多的人才和投資,再次湧向中國西部 這塊熱土,又一次唱響情系塞外的序曲。

對於沿海地區的人們來說,中國的西部充滿浪漫傳奇,那裡有瑰麗壯美的風光、民風樸素的人們。但是,在中國西部,相當多的地區還停留在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和文化狀態,人民生活比較貧困。西部地區地處內陸,是中國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地勢中的第二、第三級,山地、高原、盆地等複雜地形更加強化了農耕文化的封閉意識。「養牛為耕田、種糧為吃飯」的生產動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發展意識,以及由此演變出來的一系列落後觀念,不僅在西部廣大農村,即便是在西部城市也普遍存在。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抓住世紀之交歷史機遇,加快西部地區開發步伐」,在國家財力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通過轉移支付,逐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調動西部地區自身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開發,有目標、分階段地推進西部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000年1月,中共中央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西部大開發的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城鄉面貌和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很大變化。

據統計,2005年中國西部地區GDP達到3.33萬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0%和6.8%。

國家還不斷加大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2000年至2005年,累計在西部地區開工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項目70項,其中包括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水利樞紐等西部開發標誌性重大項目,投資總規模約1萬億元。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也有所改善。2000年至2005年,中央累計投入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五大生態建設工程1220多億元,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三峽庫區、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里木河綜合治理、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工程450多億元。西部地區局部地區林草植被明顯增加,水土流失面積開始下降,實現了沙化治理面積大於擴展面積的轉變。

此外,國家還投入了310多億元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除了將公路網向西部所有縣城延伸外,還通過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使99%的西部鄉鎮實現通電,並解決了366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對居住在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122萬貧困人口實行了生態移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