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建設創新型國家 二、挑戰與突破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時代的共識和行動。然而,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仍面臨諸多挑戰。

挑戰一:科技投入能否大幅增長?

中國歷史上科技投入佔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後逐年下降,到1998年為0.69%。2000年以後有所回升,到2004年為1.23%,但與有關法規規定的1.5%還有差距。

挑戰二:產業發展何時不再受制於人?

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中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占固定資產投資40%左右的設備投資中,有60%以上要靠進口來滿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

挑戰三:政策能否為自主創新產品營造一片天空?

「國外的再貴也要用,國產的再好也不好用」,許多自主創新產品和技術在市場上步履維艱。自主創新產品缺乏政策環境支持,成為阻礙創新型國家戰略落到實處的一個重大問題。

挑戰四:誰來承擔創新重任?

中國雖然人才總體規模已近6000萬人,但高層次人才十分缺乏,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學家更是風毛麟角。

挑戰五:創新指標能否成為科研指揮棒?

長期以來,許多單位以論文數量作為考核的主要指標,導致科研人員片面追求論文數量,花大量時間跑課題、要經費、寫總結,論文質量卻無法讓人樂觀。

挑戰六:浮躁之風能否剎住?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觀還較為嚴重,以創新為主導的價值觀尚未成為普遍風尚。「官本位」等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使科研成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傳統教育體制和方法也不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重趨同一致,輕標新立異。

挑戰七:企業能否成為創新主體?

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企業難以掌握核心技術,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

挑戰八:資源分散重複,忽視績效,創新精神能否覓得培育空間?

目前,中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仍然存在薄弱和分散等突出問題,成為科技、經濟發展中的瓶頸。

挑戰九:關鍵技術能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面對諸多的挑戰,人們不禁要問:創新道路上的眾多瓶頸如何突破?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中文激光照排、超級雜交水稻等自主創新成果的軌跡給了人們以啟示。很多時候,創新實現不了,不是沒有創新能力,而是缺乏創新勇氣。創新能力是特質層面的條件,而創新勇氣是精神層面的前提,是科學技術的重要精神內涵,也是中國當代科學道德體系中的核心價值。創新能力可以在學習和實踐中培養,而創新勇氣更可貴。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內,自主創新的勇氣,仍然是愛國主義精神在科技界的集中體現,也是科學發現的最高準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