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建設創新型國家 一、時代的強音

國際上對於高成長性的高新技術企業有一個特殊的稱呼——「瞪羚」企業,因為他們具有和瞪羚相似的特徵——個頭兒不大,但卻跑得快、跳得高、集群行動。在北京中關村,就有這樣一批企業。

據統計,中國四分之一的國家「863計畫」、三分之一的國家「973計畫」,都是由中關村內這些企業承擔科研攻關的。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中關村佔據了半壁江山。這裡,有近百家企業參與了神舟系列飛船的研製。

中關村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群體突破的根本原因在於,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中關村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中國企業加快創新步伐的一個縮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正在成為中國適應時代潮流、應對全球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歷史抉擇。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強調國家戰略的一個重大選擇是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2006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開幕,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的講話。在這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一時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2006年6月,胡錦濤去上海考察工作。在上海期間,他深入港口、企業、農村,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行調查研究。

2006年,全國大部分省區市召開了科技大會,幾乎所有的省區市和大部分國務院所屬部門都制定了本地區、本部門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自主創新風勁吹神州大地,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正成為人們解決環境、資源乃至經濟發展諸多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創新型國家和和諧社會建設結合到了一起。「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成為全會提出的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

中國各級政府和部門都對自主創新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2006年,有15個省區市對科技的投入增長率超50%,有6個省區市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長1倍以上。正在進行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遼寧增長96%。科技迅速發展的深圳市提出,今後5年地方政府對科技的投入達100億元。水漲船高,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和上年相比上漲20%,達到716億元。一個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大環境正在全國逐步形成。

國家各部門對科技的投入也在明顯增加,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商務部等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建立健全企業科技研發基地、打造自主品牌等,在資金上都給予大力支持。

自主創新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各地各部門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擺上了重要日程,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創新力度。制約人才的體制性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斷增加,素質不斷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

更多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排頭兵,華為、大唐、海爾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開始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

加強產業技術研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轉制院所在行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提高公益類院所事業費投入強度、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和支持方式……伴隨著一系列措施緊鑼密鼓地實施,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入進行,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正在進一步形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