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做人力資本強國 四、解讀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逐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陷入積貧積弱、備受屈辱的悲慘境地。從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技術救國實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大旗,提倡「科學救國」;從廢除科舉制度、實行包含科學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新式教育,到提倡「教育救國」;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提出歐化、西化等模仿西方社會模式的「現代化」口號,救亡圖存、實現民族復興,一直是中華民族志士仁人苦苦追求的目標。

20世紀初,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近代科學技術為何物,抗擊帝國主義的義和團仍然相信「刀槍不入」,以血肉之軀沖向洋槍洋炮;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自文藝復興以來400年的路程,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現代科技教育體系,並且在某些方面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中國人民享受著越來越多的科技教育恩惠,科技教育工作者越來越受到整個民族的尊重,社會各類人才越來越擁有開放的施展舞台。

目前,中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明專利數量少,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例較低,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許多技術研究開發的成果還難以實現產業化,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少,科技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這些問題,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制約因素。

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面對當今世界和中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如何鞏固執政地位、提高執政能力,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只有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特別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善於治黨治國治軍的高素質領導人才,中國才能由人口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國,才能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