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做人力資本強國 二、歷代領導人的科教與人才觀

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之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格外尊重科技與教育。毛澤東稱科學技術是「人民爭取自由的武裝」。延安和各個根據地都建立起了各類科研和教育機構。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指示各級組織和軍隊,盡最大力量保護科教工作者,使他們避免受到即將敗逃台灣的國民黨政權的迫害。新中國成立僅僅17天,中央人民政府就批准建立中國科學院,緊接著集中力量調整和組建科研教育基地,掀起了新中國科教事業的第一個高潮。雖然後來指導思想發生偏差,但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仍然以他們不同的方式尊重和保護科教工作者,保存和奠定了中國科教事業的基礎。

在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不但將科教戰線看作推動改革開放全局的樞紐,而且將廣大科教工作者作為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所作的開幕詞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他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1985年3月7日,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進一步肯定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述。1988年9月,鄧小平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又說:「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以及「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要做科技教育的「後勤部長」等講話,是從當代世界科技發展的狀況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1989年11月,江澤民在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講話,提出「發展科學技術是全黨的歷史性任務」。

1991年,在全國科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向全國發出了「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的號召,並強調這一轉移「與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一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等西方國家依靠高科技的優勢,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4月15日,江澤民在重慶視察時,連夜寫信給李瑞環等人,鄭重強調了貫徹落實鄧小平關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重大意義,表示「鑒於當前世界發展的形勢和我國經濟建設的展望,深感科技工作亟須進一步抓起來」。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大力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在對中國生產關係進行重大調整、促進生產力新解放的同時,對於為科技進步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於對科技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以及對世界科技發展時代潮流的判斷把握,在1995年5月26日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江澤民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江澤民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從此,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科教興國,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日益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共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