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香港澳門回歸 二、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全新的外交姿態,提出了「一邊倒」「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三大外交方針,其主旨就是不受過去任何屈辱外交傳統的朿縛,不繼承舊中國的外交遺產——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三大外交方針,符合當時條件下新中國的根本利益,為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礎。在堅持以上外交方針的基礎上,建國初期的中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采収了靈活機動的策略。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之後,即迅速揮師南下,橫掃華南地區,很快打到與香港緊鄰的深圳。如果當時中國政府用武力解決香港問題,駐港的英軍可以說不堪一擊,但一到深圳與香港交界的深圳河畔,解放軍卻戛然止步。原因是,當時的中共中央對香港問題作出了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決策——「暫不收回,維持現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建國之後,中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問題的處理一直非常冷靜和策略。這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早在建國之前就已作出的決策。毛澤東曾經就此對當時來中國訪問的蘇聯代表米高揚作出過解釋:目前,還有一半的領土尚未解放。大陸上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過去就行了,海島上的事情比較複雜,需要採取另一種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係、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周恩來也強調,我們在全國解放以前已決定不去解放香港。從長期的全球戰略講,不是軟弱,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進攻和鬥爭。從國內發展的角度看,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香港的經濟地位,「那個地方大有可為」「我們進行社會止義建設,香港可以作為我們同國外進行經濟聯繫的基地,可以通過它吸收外資,爭取外匯」。1959年,針對黨內少數人的急躁情緒,毛澤東指出,香港還是暫時不收回來的好,我們不急,目前對我還有好處。到建國10年之後的1960年,中國政府總結歷史經驗,進一步明確了對港澳「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即對香港和澳門的未來要作長期打算,在可以預見的將束,不採取改變香港和澳門現狀的政策,同時要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外交戰略服務。1963年,針對國外有人對中國港澳政策提出的責難,中國政府公開聲明:「香港、澳門這類問題,我們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以前維持現狀。」「中國人民不需要在香港、澳門問題上顯示武力,來證明自己反對帝國主義的勇氣和堅定性。」

歷史的發展充分證明,中國政府當時對香港和澳門采収的策略方針是正確的。在建國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形勢下,香港成為中國內地與世界聯繫的一個重要窗口,成為當時中國突破封鎖禁運的前沿陣地。

1971年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後,外交形勢對中國愈來愈有利。1972年11月8日,第二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以99票對5票通過有關將香港、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刪除的決議,確認了中國對香港主權的立場和要求,避免了香港問題的國際化,排除了其他國家介入香港問題的可能性,從而為中國政府最終徹底解決香港問題奠定了基礎。

血濃於水,在堅持正確策略方針的同時,中國政府一直關心著香港和澳門。1962年至1963年,香港發生嚴重的水荒。消息傳到中南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給予了充分重視,立即批示加速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設。廣東省克服重重困難,緊急調動了10萬民工,第二年即完成了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40多年過來,東深供水工程經過多次擴建,供水能力提髙了10倍以上,已經成為香港淡水供應的主線,被香港同胞稱為「生命水」。1962年,在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內地又開通了3趟專供港澳鮮活商品的快車,被港澳同胞稱為「生命線」。可以說,中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人民的關懷,是中國最終徹底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一個感情基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