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特色」之路 三、解讀

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從已知的資本主義社會化生產的發展趨勢中,對未來社會的根本特徵作了原則性的論述。如生產資料公有,有計畫的社會生產,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第二階段實行按需分配,等等。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列寧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俄國的具休實際,對社會主義的特徵作了比較科學的分析和概括。但進入斯大林時期之後,蘇聯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越來越不符合實際。

對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馬克思曾經設想,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社會的發展將經歷3個階段:一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革命轉變時期(又稱政治上的過渡時期),二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稱低級階段),三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列寧則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提法定名為「社會主義社會」,把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並明確指出了落後國家「過渡時期」的長期性。但斯大林認為,從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只需10年至15年。1936年,蘇聯即宣布「基本上實現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

由於對社會主義的教條式理解,蘇聯及在蘇聯影響下的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付出了沉重代價。

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上義制度。當時的人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地迎接社會主義社會,他們對這個陌生的制度充滿了嚮往,也充滿了希望。他們以為,以社會主義制度為橋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將會在一路凱歌中行進。

但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不是一路坦途,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要問題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清晰的過程。

中國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而是直接在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的小農社會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當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時候,中國還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的國家。在實踐中,中國也一度忽視了中國的具體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原理作了教條式的理解,把「一大二公三純」當作社會主義,認為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歸根結底,建國以後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曲折,都是對於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認識不清所造成的。

因此,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

在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並總結了撥亂反正的經驗之後,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並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宏偉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十三大則是在找到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在明確認識中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的基礎上,確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和方向,找到了方法和途徑,從而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