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特色」之路 一、中國的事情要按中國情況辦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共產黨和整個中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各條戰線都在蓬勃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繢,而形勢的發展也進一步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為了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以便今後取得更大的勝利,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作出了提前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定。

1982年初秋的北京,天高雲淡,艷陽高照。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次大會的歷史任務是,總結6年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經驗,確定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戰略步驟和方針政策,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在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還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鄧小平滿懷信心地預見:「這次代表大會制定的正確的綱領,一定能夠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使我們黨興旺發達,使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使我們的國家和各民族興旺發達。」

鄧小平提出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的指導思想。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綱領。胡耀邦所作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提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十二大把繼續推進經濟建設作為全面開創新局面的首要任務。根據鄧小平1979年以來的倡議,大會確定:從1981年到20世紀末,中國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把20世紀末的奮鬥目標由先前的「實現現代化」改為「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符合中國經濟落後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實際情況的。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面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近期目標定得太高,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中共十二大近期戰略目標從戰略指導思想上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急於求成的錯誤傾向。

十二大還實事求是地規定了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是解決好農業、能源、交通以及教育科技問題。經濟建設的戰略步驟,是把20年分為兩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10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

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高漲,這次大會提出,在經濟工作中要注意解決集中資金進行重點建設,根據「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和發展多種經營方式,貫徹以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以及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等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大會強調指出,在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建設不僅對物質文明建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體現著正確的發展方向。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面。思想建設決定著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要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奮起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個戰略方針。

大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黨和國家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些理論和任務,都是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要求,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在黨的建設方面,大會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核心,並制定了新的黨章。新的黨章清除了1977年十一大黨章中「左」的錯誤,繼承和發展了七大、八大黨章的優點。 新黨章的總綱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黨的指導思想,對現階段中國的主要矛盾和黨的總任務,對黨在國家生活中如何正確地發揮領導作用,都作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規定。更為重要的是,新黨章把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寫進了總綱之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針。新黨章還規定,黨中央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這次會議決定在中央和省一級設立顧問委員會 ,作為新老幹部交替的過渡性機構,以發揮許多從第一線退下來的富有經驗的老同志對黨的事業的參謀作用。

十二大強調,要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使黨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正常化,改革領導機構和幹部制度,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加強黨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的工作,密切黨同群眾的聯繫。針對實際存在的思想不純、作風不純和組織不純的問題,大會嚴肅指出,黨風問題是關係到執政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大會確定,從1983下半年開始,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

十二大在組織和人事方面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開始形成領導人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格局。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不久,鄧小平就提出了儘快實現領導幹部年輕化的問題。黨中央確定,新老交替採取集體交接班的方式。在1980年2月召開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常委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瞻遠矚,經過深思熟慮,建議設立中央書記處,作為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領導下處於第一線主持日常工作的機構,書記處和國務院的領導要逐步年輕一些,增選比較年輕的胡耀邦、趙紫陽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主持書記處和國務院的工作。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等還提出,他們在全國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後不再兼任副總理。中共十屆五中全會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為總書記。1980年9月召開的全國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建議,選舉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同時任命幾位比較年輕的同志為副總理。這是中共中央為解決新老幹部交替而釆取的重大步驟。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華國鋒提出辭去黨中央主席的職務,胡耀邦繼任,為黨的各級領導班子實行新老合作、新老交替作出了榜樣。1982年上半年中央機關和國務院各部委進行的機構改革,也是中央有步驟、有秩序地實現新老幹部交替而采収的重大決策。

經過充分醞釀和民主選舉,十二大選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員和138名中央候補委員組成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同時選出了由172人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133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隨後舉行的十二屆一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云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顧委主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選舉陳云為中紀委第一書記。

可以看出,十二大選出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中,除老輩領導人以外,增加了不少新的成員。鄧小平、李先念、陳雲自1980年9月後不再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但他們仍然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中起重要作用,鄧小平仍是這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1982爾9月13日下午,十二大選出的新的中央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會的第二次會議。會議在人民大會堂一樓宴會廳舉行。28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在講台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