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衝破核壟斷 四、中國升起了第一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天。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6月,中國科學院召開大躍進動員大會,科學家們積極主張研製人造衛星。7月,中國科學院向聶榮臻報告,衛星規劃分三步走: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小衛星,第三步發射大衛星。任務的分工是:火箭以五院為主,探空頭和衛星及觀測工作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相互配合。要求苦戰三年,實現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黨組把衛星研製列為中國科學院1958年第一項重大任務,為了保密,代號叫「581」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組,專門研究衛星問題,組長是錢學森。但是,由於三年經濟困難,衛星研製工作不得不延期。

1964年,經濟形勢開始好轉。當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趙九章上書周總理,認為抓衛星工作是時候了。

1965年1月,周總理批示科學院提出具休方案,因此,就在「581」的基礎上,將「651」定為衛星任務的代號。

1965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專委提出1970年至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報告,建議衛星工程總休及衛星本體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負責,地面觀測、跟蹤、遙控系統以四機部為主,科學院配合。

5月6日,中央專委批准了該報告,並指示:以中國科學院為主,負責發射人造衛星的總休設計和技術抓總,由四機部、七機部及總後勤部軍事醫學院等部門協作。從此,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任務正式啟動。

7月1日,中國科學院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的建議》的報告。這個建議就發射人造衛星的主要目的,10年奮鬥和發展步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可供選擇的3個方案,衛星軌道選擇和地面觀測網的建立,重要建議和措施等問題作了論述。報告還有3個附件:國外空間活動及人造衛星發展概況,6種主要人造衛星的本體設計方案,人造衛星軌道設計方案。

8月2日,中央專委召開會議,討論並原則批准了以上報告。會議還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必須考慮政治影響,要比美國、蘇聯的第一顆衛星先進,技術要新,重量要重,發射機的功率大,工作壽命長,能聽得見聲音。這次會議確定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方針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逐步發展。同時,還對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進行了具體分工: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組織協調,衛星主體與地面控制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負責,衛星發射場建設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自此,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進入具體的工程研製建設階段。

1970年4月底,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成功,安全秘密地運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轟鳴聲中被火箭挺舉著升上天空。18秒鐘後,火箭按程序轉彎,朝東偏南方向飛去,瞬間消失在浩瀚的蒼穹之中。15分鐘後,指揮所接到衛星傳來的信號,衛星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4月25日晚18時,新華社受權對外宣布: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1周114分鐘。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