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族的覺醒 五、解讀

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群眾愛國運動,是20世紀初葉中國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命運開始轉折,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拐點。

「五四」時期的人們民族意識高漲,五四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反帝的徹底性,是以前歷次反帝愛國運動所不具備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的合理要求被否定,使中國先進分子看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

五四運動還表現出了徹底的反封建性。以往的反封建鬥爭多以當權的封建統治者為直接對象,雖也對封建主義進行批判,但其深度和規模都無法與五四運動同日而語。五四運動將鬥爭目標針對封建勢力的總代表——北洋軍閥政府,指向那些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賣國賊。廣大青年學生和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及部分資產階級聯合行動、不畏強權,不怕反動政府的威脅和鎮壓、不受反動政府的利誘,表現了一種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決心。

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啟蒙運動、思想解放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與科學,是一面不朽的光輝旗幟。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一種愛國主義的精神,更是一種革命的精神,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追求進步和光明。愛國主義是中國歷史上一面最具凝聚力的旗幟,也是五四運動最豐厚的精神底蘊之一。

作為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並給愛國主義精神注入了新的內涵。救亡與啟蒙的雙重奏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徵,給後來的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五四運動將先進青年追求和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歷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直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先進的人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五四」以後,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宣布自己站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之下,毛澤東也是在五四運動以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

五四運動中,年輕的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台,對全國範圍內的運動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從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僅有了可靠的物質載體,而且由革命的理論宣傳轉變為革命實踐。五四運動掀開了近代中國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偉大鬥爭的序幕,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