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鐵屋子被打穿 五、解讀

「落後必然挨打」。雖然有正義官員的主張禁煙和部分地方群眾的英勇抗爭,但西方侵略者還是用堅船利炮打敗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眾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在半殖隄地半封建道路上越陷越深。

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猶如一個老人,隨著歷史的演進,已經日漸衰亡。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閉關鎖國,盲目排斥外國的一切東西。正如乾隆皇帝1793年在復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中所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種政策的實施,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它阻礙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雖然保護了落後的小農經濟,但卻不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成長,助長了封建統治者和國民的妄自尊大,從而也充分顯現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落後性。由此觀之,寄希望於傳統思想和傳統體制變革中國社會,使中國順利地順應世界大潮,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毫無希望。

慘痛的教訓使中國的少數精英開始意識到,「夷有所長,華打所短」,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林則徐、魏源、姚瑩等一批優秀人物出現了。他們主動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向國人介紹世界,提出要鼓勵傳習技藝和器物製造,而不是注重禮儀道德。這些新思想為後來的洋務運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就如一間鐵屋子,沒門沒窗。人們在這間鐵屋子裡熟睡,等待他們的只有在夢中死去,在沉悶中滅亡。鴉片戰爭打穿了封閉的鐵屋子,為即將窒息的國民吹進了一絲新鮮空氣,使得昏睡在黑暗中的苦難民族漸漸覺醒。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湧現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掀起愛國、自強、反帝的新鬥爭,成為民族崛起的希望。

在封建歷史上延續了很長一段輝煌的中華帝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表明,到19世紀,封建的生產方式已是一種落後的方式,封建制度已是一種陳舊的制度,在這種制度和生產方式下的人們很難擺脫先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的欺辱。因此,要想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結束任人宰割的慘痛局勢,必須從擺脫封建統治入手,從變換封建生產方式入手。封建統治下的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成效甚微表明,在封建社會內部謀求社會發達、經濟進步,無異於與虎謀皮。中國要復興,要崛起,必須來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