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鐵屋子被打穿 三、帝國凋零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英國資產階級立即叫嚷:中國禁煙「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這種機會「是不能輕易放過的」,並誣衊中國禁煙是對英國的「侵略行為」。1839年10月,英國政府決定向中國出兵。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為侵略軍總司令和全權代襲,義律為副代表,組成一支擁有軍艦16艘、運輸艦28艘、武裝汽船4艘、載炮540門、士兵4000人的「東方遠征軍」,於同年6月初向廣東、澳門進犯。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英國侵略軍因不熟悉中國航道,必須僱用中國人引水領航。林則徐根據引水的報告,經常讓水師和漁民配合,出其不意地闖進敵船隊,開展火攻,燒毀敵船,侵略軍燒死、淹死的很多。懿律看到廣東戒備森嚴,占不到便宜,便於7月北犯福建廈門。這時,原兩廣總督鄧廷楨已調任閩浙總督。他見英軍來犯,迅速組織水師進行火攻,英軍又被打敗。接著,英軍北犯浙江。可惜,那時除了廣東、福建以外,從浙江到天津,各海口大都沒有防備。7月5日,英軍攻陷浙江定海,進行瘋狂的屠殺和掠奪。英軍把定海洗劫一空後,繼續北犯。儘管沿途人民英勇抗擊,殺死很多英軍,但由於清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英軍很快竄到天津大沽口。當時大沽口的清軍只有200多人,天津也不過800人。英國侵略者按照預定計畫,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鴉片貿易合法化、賠款、割地等系列無理要求。本來對禁煙就不堅決的道光皇帝慌了手腳,急忙派琦善去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奴顏婢膝的琦善在談判中將一切推為林則徐的「罪過」,保證要重治其「罪」,還私下向懿律保證,只要英軍退回廣東,一切問題都可以在廣州談判中獲得滿意解決。於是,從9月開始,英軍由天津海口南撤。昏庸的道光皇帝竟認為琦善退敵「有功」,9月17日,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繼續和英軍談判。10月3日,又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

琦善到廣州前,英國侵略者就著手進行戰爭準備,把適於在珠江作戰的「復仇神」號、「硫磺」號、「司塔林」號等艦船調到廣東海面,而且命令原來在華的英國軍艦船隻製造爬城的梯子等用具,為攻佔廣州城和奪取炮台作淮備,還在廣東洋面對奉命撤回營盤的廣東水師船隻進行轟擊。

12月4日,談判開始。義律提出要求:賠款——賠償英國煙價2000萬元;割地——中國割讓一個島嶼給英國;其他——中國多開放港口,允許外國人開設商行進行貿易,賠償英國軍費等等。琦善害怕全部接受義律的要求會引起公憤,便除接受第三項外,還作了點討價還價。至於割地一事,琦善表示不能做主,但是答應向道光皇帝請求。英國人見達不到目的,又用軍事手段施加壓力。1841年1月,英國侵略者攻佔了沙角炮台(又稱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是拱衛虎門的要塞,這兩座炮台失守,英國侵略軍就長驅直入虎門。鎮守虎門炮台的關天培等將領見英國侵略軍已經逼近虎門,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派總兵李廷鈺回廣州請求調撥援兵,琦善不為所動,坐視不理。李廷鈺再請求,琦善才敷衍答應說:「秘密派200人去。」李廷鈺號啕大哭,不肯離開。琦善氣狠狠地說:「去了也是送死。再不能添派一兵一卒了。」李廷鈺無法可想,跑回虎門報告了關天培。關、李二人抱頭痛哭廣場,只能率領部下少數士兵對付強大的英國侵略軍,死守炮台了。

琦善卻派鮑鵬偷偷地去會見義律,恢複談判。義律在談判中氣焰更加囂張了,要琦善答應所有要求。琦善出賣主權,口頭答應了義律擬定的《穿鼻草約》,規定中國割讓香港本島及其港口給英國,賠償英國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通商口岸等條款。琦善答應了《穿鼻草約》以後,英國侵略軍佔領了香港,並貼出香港歸英王管治的布告。

既失地又賠款,道光皇帝感到嚴重損傷了「天朝皇威」,決定對英宣戰。他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調集各省兵士17000名,前往廣州作戰。義律一知情況有變,便先下手為強。2月下旬,他率領軍艦18艘進攻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身先士卒,率兵死戰,多次擊退英軍。戰鬥持續到第二天下午,關天培多處負傷,血流如注,仍然鎮定指揮。士兵們奮不顧身,同敵人血戰到底。但是,琦善卻一直不發救兵。終因寡不敵眾,關天培和官兵4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虎門陷落後,英軍乘勝闖入內河,廣州的門戶完全敞開了。

在虎門陷落兩個月後,奕山才帶兵到達廣州。到廣州後,他不思軍務,不整頓軍備,反認為「防民甚於防寇」。為了開銷軍費和報功領賞,5月21日,他草率決定,兵分三路冒險夜襲英軍,企圖僥倖取勝。結果被英國侵略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慌亂逃回城內。城郊重要據點四方炮台不戰而陷。英軍居高臨下,由四方炮台炮轟廣州城,晝夜不息。26日,英軍集中炮火猛轟城南奕山一夥的住所,奕山等人嚇得急忙在城頭豎起白旗,派人向義律乞降。1841年5月27日,奕山接受義律提出的五項條件,簽訂了可恥的《廣州和約》。和約規定:一周內交付英軍贖城費600萬元,商館損失費30萬元,奕山率清軍退駐廣州城外60里的地方。這一仗,前後打了七天,奕山莽莽撞撞出戰,最後以失敗投降告終。

8月26日,英軍攻陷廈門。10月1日,英軍再陷定海。10日,鎮海陷落。13日,寧波陷落。道光皇帝為挽回敗局,決定第二次出兵。奕山的弟弟奕經率軍到達前線後,貿然出兵,全軍潰敗。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吳淞口陷落。7月,鎮江陷落。8月,英艦到達南京下關江面。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由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1844年7月、10月,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與英國同樣的特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最強烈的願望,仍是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緊侵略中國的極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俄國也積極響應。這一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於是,他們決心尋找借口,挑起戰爭。英、法兩國以1856年「亞羅」號划艇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作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從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在歷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故,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畋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1858爾5月,英法聯軍侵佔大沽炮台,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有:各國公使進駐北京;中國開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中國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1860年10月,慾壑難填的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侵略者還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開放天津為商埠;割九龍給英國;准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

由於國內爆發太平軍起義,北方防備空虛。1858年5月,俄國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